新车上路问题多售后服务投诉多 业界呼吁加强监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新车上路问题多售后服务投诉多 业界呼吁加强监管
2009年07月21日 08:18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有报告显示购入时间不足半年的新车质量问题多 业内人士期盼汽车“三包”早日出台

  近日,由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清华汽车工程研究院等联合发布二季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购入半年以内的新车投诉占到49.5%,问题主要集中在车窗、跑偏、异响等方面。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车质量下降明显。

  报告:

  新车质量投诉占49.5%

  统计报告显示,在今年二季度的投诉中,60%以上的投诉原因在于车辆维修影响车主使用。此外,由安全隐患、交通事故、自燃引发的投诉也呈上升趋势,其中,涉及安全隐患的投诉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问题主要有异响和轮胎磨损严重等。对人员技术、服务态度、配件供应的投诉较上一季度上升,而对服务收费的投诉则出现下降趋势,人员技术的投诉主要集中在久修不好等方面,异响问题反映最为突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上半年国产汽车产销统计显示,上半年汽车销量达到609.88万辆,同比增长17.69%,在数量上暂时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厂家年初悲观估计今年销量,导致今年1.6L及以下排量车型供求关系非常紧张。为满足市场需求,厂家更是纷纷调高产销目标,加班加点保障供应,新产品质量难以保障。

  报告显示,购入半年以内的新车投诉占到49.5%,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车质量下降明显。

  调查1:新车上路问题多

  今年购车的覃小姐告诉记者,自2月份购车以来,她的新车小毛病不断,雨刮、玻璃窗等易损件常出现小问题。而最令人气愤的是,这些小部件的维修均要自己掏钱。

  而今年换车的老车主冯先生也表示,虽然现在的汽车配置比以前好了,但车辆的质量却明显大不如前,新车均会出现跑偏的问题。据冯先生介绍,自己朋友新买的车曾出现发动机异响,而且久修也没能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质量问题得不到保障,对于当前汽车的使用成本,冯先生颇为担忧。

  而业界普遍认为,虽然国家振兴政策有效地刺激了车市,但如果汽车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拉动内需将难以长远和持续地发展。

  调查2:售后服务投诉多

  除了新车品质不稳定外,售后法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根据佛山市工商局公布全市12315投诉情况,近年来汽车消费投诉猛增,12315去年接到有关汽车的申诉143件,占全年家用机械类申诉的六成,同比增加14.4%,其中对购车售后服务的投诉最集中。

  汽车“三包”规定未出台,不少消费者维权路漫漫。根据12315公布的案例显示,谢先生今年春节在佛山某店购买面包车,没多久汽车就出现故障。该店承认汽车出现故障是由汽车自身质量引起的,却要求谢先生在其店内做汽车保养达到5万公里后,才为谢先生保修汽车。

  佛山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一些商家利用国家暂时未出台汽车“三包”规定为借口,随心所欲解释卖车时的承诺,想方设法逃避责任。

  此外,由于在维修价格上没有完善的制约,部分维修商的定价匪夷所思。佛山工商局提供的案例显示,车主李先生两年前在佛山购买了一辆自动挡小车,去年3月出现动力不足故障送修。商家告知车子需要大修,维修费14000元。“维修期才刚过,而且动力不足的维修费要上万元。”最后,在佛山12315的调解下,商家承诺对李先生车辆维修收取不超9000元的备件进料成本费。

  业界呼吁:

  加强汽车质量、售后监管

  尽管对于厂家的质量问题,更多的商家并不敢以真实的身份公开言论。但仍有多位不愿具名的商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加强相关法制的制定是改善汽车质量问题的关键。当前,无论是召回还是延长质保期,基本上是厂家自发的行为。

  业界认为,中国内地获得“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的称谓,其责任应远大于荣誉。内地汽车的三包条例久未出台,而在美国,各州均立法详尽地规定了汽车制造商维修、更换有缺陷机动车辆或退款的义务。

  不少有识之士则认为,当前内地汽车三包规定的长期缺位所导致的“退车难”,可能会成为拉动汽车内需的隐患。

  专家建议,我国汽车销售在销量上超越美国后,应当立刻完善保护消费者购车的法规,通过法制保证产品的质量。这样既可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增强其消费信心,又能让内地的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的繁荣发展。

【编辑:刘霏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