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以空调制造为主营业务的春兰股份(600854.SH)发布年报称,2006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1.14%;实现主营业务利润4.7亿元,同比下降8.03%,净利润亏损1.99亿元,公司连续两年亏损,面临退市风险。这些数据从侧面说明了春兰集团进入汽车制造业这一决策是欠妥的。
在江苏泰州的春兰工业园内,笔者看到,除春兰研究院和春兰空调厂正常运转外,一幢约20层楼高、名为“春兰商务中心”的全新大厦,建成三年却空空如也;而远处冰箱厂内生产节奏缓慢,与一墙之隔的原春兰冰箱厂(后被卖给韩国LG)对比鲜明:在春兰一半在用、一半废弃的厂房上,“春兰的生存空间在于整个世界”的标语已略显发黄;而在新建的LG工厂内,印在正门之上的不是空口号,而是“LG冰箱2007年销量破100万台、销售额达6亿美元”的具体目标。
以家电为长的春兰,当初为何不在做大空调之时做强冰箱等相关领域,而转入完全陌生的汽车制造?
事实上,如今不到12元的春兰股份每股股价,也曾经在春兰辉煌之时逾64元。当时,春兰集团已在几种家电产品上获得了成功,但实际上也只是一个空调器的著名品牌,其产品线并未覆盖家电领域的多数产品,与松下、飞利浦等国际著名家电厂商相比,春兰集团还算不上一个大型家电厂商。然而,就在外国家电巨子都在拼命进军中国之时,春兰却做出了这样的市场判断:家电产品发展成熟将趋于衰落,汽车行业则正在兴起。
不料,事与愿违。汽车制造业后来门槛抬高、轿车项目难以获得准生证。“就算拿到了轿车的准生证,在第一轮淘金者奇瑞和吉利等已闯关成功、第二轮力帆等很难说、第三轮江淮、长城等有可能成功后,类似春兰汽车这种太小规模的企业恐怕也没什么指望了。”著名车评人钟师如是说。
与盲目进军汽车业的新飞、美的、奥克斯一样,春兰其实也染上了一个通病,即急于寻求能在较短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的项目、发现一些无人知晓的需求空当,而不愿意为长久地在一个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下工夫;一旦所经营度过创新期,超额利润消失就急于转型——这大概就是这批“冒进者”最终失败的决策根源。(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