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原油紧张、污染加剧,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新能源。混合动力车使用“电油结合”开始了汽车能源新的尝试,而更纯粹的新能源车则以乙醇、氢能源等替代汽油,实现零排放,成为各汽车厂商博弈的新平台。
曾经以为新能源汽车离我们非常遥远,但这样的结论在脑袋里印象还不是很深的时候,我们就亲身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
中外车企PK新能源
16年前的1991年,作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内地唯一一款批量生产的轿车,“上海”牌轿车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上海汽车与德国大众合作生产的桑塔纳。16年后的2007年上海车展上,一款以荣威车型为平台的氢动力轿车再次被冠以“上海”牌,出现在上汽的展台上。这款车搭载了上汽自主研发的超越四代燃料电池组,最大输出功率达60千瓦,时速可达150公里以上。
“中国的汽车工业同国外大公司相比,在传统的动力组成系统方面起步是比较晚的,但是在新能源方面起跑线相距不太远,所以我们会抓住这个机遇,在燃料电池、氢动力方面争取紧跟世界发展步伐,快速前行。”4月19日,第12届上海车展开幕的前一天,上汽股份总裁陈虹在媒体见面会上宣布,2008年上汽将小批量生产新能源汽车,希望能够在2010年以前形成一定的规模。
新能源技术是近年来国际汽车巨头争夺的焦点,本届上海车展自然也不例外。通用的雪佛兰VOLT概念车,其E-Flex系统是一种非常灵活的电动汽车架构,完美地解决了汽车能源的全球适应性问题。本田除了告诉大家思域的混合动力版将用进口销售的方式,和丰田的普锐斯比个高低外,还高调发布了他们的FCX和FFV两款电池车。而雷克萨斯发布的混合动力版本轿车、别克带来的混合动力“未来”、宝马带来的氢动力7系,都抱着同样的念头:先入为主,在新能源时代分一杯羹。但在本次车展中,巨鳄们发现,在新能源时代,他们将面临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强劲对手。
“上海”牌轿车只是中国自主品牌发力新能源的代表之一。在本届上海车展上,本土车企携清洁柴油车、燃料电池车,与国际巨头阵容强大的新能源车高调比武,一改本土车企在新能源车研发领域默默无闻的历史。
大佬们低估的是自主品牌的创新能力。在代表自主品牌的E1、W1展馆,记者不仅看到了改用混合动力系统的荣威、更有采用荣威平台却使用电池驱动的“上海”轿车。令人鼓舞的是,包括长安、吉利、奇瑞、海马、力帆等自主品牌均展出了相当成熟的新能源车型。从发动机技术和性能参数看,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离商品化已经相当接近。
和国外品牌花费多年时间进行基础研发不一样的是,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应用相当快速和务实。就上汽、吉利、海马等展出的车型来看,一旦制造成本下降到可以进入市场的程度,新能源车的普及将相当迅速。
大家都在尝试新的动力
石油的短缺让我们不免担忧汽车社会的未来。基于对汽油价格变动的敏感,以及对新科技推动力的向往,几乎每一个消费者都希望新能源车的时代能够尽快到来。就像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改变一样,车用新能源的采用和普及,也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在汽油垄断势力主导全球能源格局的今天,新能源车的研发和推广充满商机。
据了解,“十五”期间,国家在电动车及混合动力车上的投资已达8.8亿元,加上地方和企业配套资金,总投资金额达到24亿元。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对在国内制造、销售新能源汽车的准入企业设下了多达15道门槛,并实行严格的一项否决制。
其实面对替代能源的巨大市场,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批车企早已作出积极反应。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