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软肋束缚发展
其实,“谁动了自主品牌车奶酪”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说白了,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几大软肋阻碍了自主品牌扩展更大的市场地盘。
首先是品牌号召力。在年初举行的全国两会上,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说:“虽然我国对汽车产业有1000亿元巨额投资,但巨额投资并没有换来自主创新技术,除了奇瑞、吉利等极少数品牌外,没有几个叫得响的汽车自主品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其次,自主品牌的价值亟待提升。目前,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大多集中在8万元以下细分市场,仅有的几款中高档轿车售价也在15万元上下,且销量不尽如人意。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以低价为卖点必然牺牲利润,所以自主品牌只能靠薄利多销来维持自己的利润。低价不是长久之策,一方面自主品牌必须有效控制成本;另一方面想要抓住消费者就要在性价比上做文章,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买车少花钱又能得到实惠。
最后是技术含量。虽然个别企业在轿车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更多的企业还是要靠“拿来”。至于ABS、安全气囊、发动机电喷系统、轿车主动安全系统等高精尖汽车电子领域,我们尚未取得突破。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领域,自主品牌企业各自为政、难成合力的局面,也不利于我国轿车工业新能源研发的跟踪和超越。此外,自主品牌轿车在质量、可靠性方面仍需努力。尤其是在售后服务方面,维修设备、技工水平与顾客满意度等环节仍需精益求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