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内幕
Cerberus放弃股权减掉债务 获得新业务
克莱斯勒经过几次倒买倒卖,每次都给投资人造成了很大损失,目前,作为克莱斯勒的所有人——Cerberus,放弃了其在新公司里的所有股权,相应的,克莱斯勒欠下的巨额债务也不必它来偿还。作为此次放弃的条件,Cerberus控股的GMAC(通用汽车金融)将获得克莱斯勒的汽车金融业务。换言之,因为Cerberus对美国联邦政府的配合,它欠的一屁股债没有了,还得到了更多的业务,这应该算是它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
而仅占克莱斯勒少部分股权的戴姆勒,则以债务减计与股权赎回互相抵消的形式,从克莱斯勒中全部退出。
UAW以债转股将成大股东
已没有退路的UAW美国联合汽车工人工会终于让步,表示,希望UAW的成员们能够投票支持UAW领导人与克莱斯勒达成新的债务重组方案。
在这个新的债务重组方案中,UAW和一只由UAW工会进行管理的医保信托基金,将会最终持有新的克莱斯勒的55%的股权。目前克莱斯勒的106亿美元债务,将至少有一半的债务会以“债转股”的形式,转移到这一只信托基金里去。
除了股权以外,新的克莱斯勒公司还将会在2023年之前,支付46亿美元给信托基金,通过这种“未来现金+股权”的方式,将现在克莱斯勒身上的养老金与医疗福利上的债务一笔勾销。同时,UAW信托基金将会在新公司的董事会里有一个席位。
菲亚特是克莱斯勒最后以及最好的出路
克莱斯勒宣布,在开始阶段,菲亚特将持有克莱斯勒20%的股份。同时,菲亚特有权分3次再增持15%的股份,但增持的前提条件是:在菲亚特向克莱斯勒提供可在美国本土生产的、燃油经济性达40MPG(相当于5.875升/百公里)的车型平台后,菲亚特可增持5%的股份;在菲亚特向克莱斯勒提供可在美国本土生产并应用于克莱斯勒车型的节能发动机系列产品后,菲亚特可再增持5%的股份;最后5%股份的增持要求是:菲亚特需向克莱斯勒提供其全球经销商网络以推动克莱斯勒汽车产品的出口。同时,在克莱斯勒未完全清偿美国政府全部贷款之前,菲亚特不能控股克莱斯勒。
如果与菲亚特合作成功,新公司将是全球第6大汽车企业。在克莱斯勒多方寻找买家未果的情况下,菲亚特已成了其最好的出路。
部分债权人不同意重组方案 克莱斯勒生死未卜
与没有退路的UAW相比,克莱斯勒的部分债权人仍想为自己的利益做最后的争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克莱斯勒的生死。
依照美国法律,公司进入破产保护阶段后,对债权人的偿还是有先后顺序之分的,目前,克莱斯勒的4家大债权人已经跟政府达成协议,这当然也与这4家都在前段时间接受联邦政府救助有关。而一些小的债权人目前就成了关键,因为有些小的债权人在获赔顺序上,也是很靠前的。如果他们不认可美国政府的方案,进入法庭程序后,小债权人也有申张债权的权利。另据华尔街分析师称,这里有很多不合理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地方,现在的情况是各种力量在角力,联邦政府有施压,占下风的也不想放弃,事情有可能拖延下去,到上一级法庭。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令政府和克莱斯勒希望的30-60天解决问题无法实现。
克莱斯勒曾在全球找买家 丰田、北汽、通用等都表示拒绝
有趣的是,上周,在克莱斯勒总裁、董事会副主席Tom LaSorda交予纽约州法庭一项具结书,显示了克莱斯勒破产前的一段时间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适的买家。
“克莱斯勒集团在最近的几周内曾试图把它的生产线和以及其他部分出售给几家中国企业,却没有成功。”Tom LaSorda在具结书里称。
今年2月,克莱斯勒集团在AUBURN HILLS的总部接待了一些潜在的中国买家,为时五天,出售的项目包括发动机,变速箱,车辆生产线和位于纽约市附近NEWWARK的喷漆厂。
“克莱斯勒集团向我们认为是潜在的买家的诸多企业发出了信函,主要都在中国” Tom LaSorda在具结书中写到,“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包括北京汽车工业控股公司,坦博国际集团,华泰汽车集团以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几家企业对一些特定车型,动力系统,知识产权,分销渠道以及汽车品牌表示了很大的兴趣。遗憾的是,在恶略的经济大环境中,这些意向都没有最终完成。
破产备案显示了克莱斯勒在寻找合作伙伴方面做出的广泛的努力,克莱斯勒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纳德利在一月份约见了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ick Wagoner,试图恢复合并谈判。
LaSorda 指出与菲亚特集团的合作是最好的结果。“我知道这是克莱斯勒最后以及最好的选择,因为我花费了超过两年的时间寻找,游说以及权衡潜在的买家。LaSorda说,克莱斯勒本着诚意的努力与日产、通用、大众、塔塔汽车(印度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麦格纳(加拿大公司,世界第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fortune 500),嘎斯(俄罗斯),现代,本田以及丰田建立联盟计划,但是均未成功。
6月克莱斯勒向丰田公司暗送秋波,但丰田在7月拒绝了这一请求,12月仅在克莱斯勒提交计划书的第二天,本田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