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公布了关于中国与美国、欧盟和加拿大三方汽车零部件争端的裁决报告。报告认为,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措施违反贸易规则。有分析认为,这是中国加入WTO以来首次败诉,也有人认为如果中国最终败诉,将对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但以笔者之见,败诉也不一定是坏事,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汽车产业在这场漫长贸易争端中成为一个输家。
其一,此番引发争端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实施两年来已初步达到实质效果,实现了制定的初衷。我们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有理有节有效地维护了自己的利益,给跨国公司妄图通过CKD组装瞒天过海偷逃关税的行为以毁灭性打击,壮大了中国的汽车工业。《办法》颁布当年CKD组装汽车为42.31万辆,次年的2006年这个数字就下降到33.8万辆,到2007年和今年的1-6月份则更进一步下降到11.92万辆和71026辆,其在国内汽车销量中的比重更是从7.4%一路下滑到1.3%左右。
其二,《办法》借助打击CKD模式,促进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升级也已经达到目的。两年多时间内,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过去在执行“市场换技术”政策上的一些偏差,为促进外国车企向中国技术输出与技术转移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保护了国内的民族汽车工业,给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一些“问题车企”的生产本土化率已经显著提高。
其三,所谓进口汽车零部件争端,其实是一个过时的话题。现实情况是,目前在中国生产的绝大多数外国品牌汽车,国产化率都已经在60%以上。即使有影响,也只集中在个别的高端豪华车上,但这个市场本身就很小,再投资一条生产线来组装,很不划算。这两年,几款以组装为主在中国生产的高档轿车,已经宣布停产,而改为直接从国外进口。一些已经建起了生产线的也在加快国产化,尽量减少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
其四,如果最终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关税不得不降低,无疑将迫使中国国内汽车制造业进一步提高效率,促进产业格局的精简,并增加对其他国外市场的出口。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增加将有助于缩小中国和美国、欧盟等市场的贸易不平衡,最终使得“北京有更多余地在其他问题上与美国讨价还价”,也有助于抚慰“华盛顿的保守派,避免进一步施压。”
其五,对于这一裁决,国家商务部给出了明确态度:中国不完全赞同WTO专家组报告的内容和结论,并将保留提出上诉的权利;如果中国向WTO提起上诉,可能在今年9月份等来裁决结果。即便中方最终败诉,案件将进入执行阶段,WTO会给予中国9至15个月的政策修改时间;若中国拒不执行,中国将与胜诉方进行补偿措施的谈判。
也就是说,从现在算起到WTO给出的政策修改时限,中方至少赢得了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中国完全可以用这段时间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政策,全面提高国内零部件厂家的配套能力。众所周知,在冗长的国际贸易争端中,“拖”字诀已成为当事各方常用且合理合法的争议解决办法,有时虽然败诉,但赢得了时间,拖垮了对方。当然,关键要看政府主管部门如何在不违背WTO规则下应对好这场官司,这应该是真正考验主管部门智慧的契机。 (李永钧)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