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20年前大众在华的投资使得德国大众一度拥有中国轿车市场近半壁江山;同样,铃木汽车20年之前的冲动使得铃木汽车迄今为止仍然占有印度汽车市场超过50%的市场份额。
20年后大众汽车在华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伴随而来的是中国汽车的百花齐放,自主品牌和合资的博弈在短短五年之内造就了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
印度汽车的经历仿佛在演绎着同样的传奇,铃木从5年之前的一股独大到现在众多合资公司的蜂拥而至,持续稳定的市场增幅和同样巨大的市场容量,让这个南亚的巨人开始加速起跑。而中印同处亚洲大陆,消费习惯和市场地位有着诸多重合之处,所以,两者之间在吸引外资投资和市场地位的争夺在不远的将来肯定无法避免。
这种冲突在近期已开始显现,首当其冲的就是零部件全球采购的争夺,目前,跨国汽车公司在印度的采购数额已超过15亿美元,而中国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是超过50亿美元,尽管差距显著,但要注意,印度的采购金额以超过20%的速度在急速前进,汽车和零部件行业作为印度的优势产业,目前不仅满足印度市场的需求,也大量出口,其中出口的大多数都是以Tata汽车为首的印度自主品牌,而中国零部件出口更多是德尔福和伟世通等合资公司,国内如万向汽车和福耀玻璃等尽管在局部市场强势,但还远远没有形成面上的优势。
在销售上,虽然中国400万辆的轿车年销量对比印度150万辆的差距不是三五年能够超越的,但印度市场高度自由化的投资环境和飞速增长的GDP同样不可小视,加上印度市场对小型车市场的情有独钟,这些优势开始驱使众多的厂家已明确表示把印度打造为其亚洲大陆的小型车基地,如20年之前的铃木和如今的雷诺汽车,都把各自主流的小型车纷纷放在印度大陆。
而且,印度政府开始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近两年,印度政府颁布了《外国投资促进法》、《经济特区法》等,通过降低税收、放宽行业准入等优惠措施,优化印度投资环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对吸引外资起了助推器的作用,大大刺激了外资大幅度增加对印度的投资。另外,印度在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价格、管理人才、法律法规透明度、与跨国公司文化接近度和监管环境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还有一点无法忽视的是,在对东南亚市场的辐射力上来说,印度有更明显的优势,一旦外资汽车确立印度作为核心制造中心地位,可轻易地辐射到周边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这和中国市场过多局限在国内形成鲜明对比。(第一财经日报 卫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