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墨菲退场 克莱斯勒(中国)发展成迷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中国通”墨菲退场 克莱斯勒(中国)发展成迷局
2009年01月04日 10:29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表评论

  墨菲走了,身后留下的却是克莱斯勒(中国)的发展迷局。

  2009年1月1日,克莱斯勒获得美国政府40亿美元政府救助款12天后,正式解聘其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墨菲的职务。

  人事变动的直接目的当然是要改变困局,但克莱斯勒在中国的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人事变动所能解决的范畴。

  旋转木马

  2008年12月19日,美国政府宣布将拿出174亿美元临时救助汽车业,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将得到其中的40亿美元。而同一天,决心重振旗鼓的克莱斯勒宣布调整其全球市场销售部门。

  按照克莱斯勒的决定,品牌营销、媒体活动、广告、互动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划归Steven J Landry——北美销售、市场和Mopar零部件及服务执行副总裁负责。同时,他继续负责Mopar零部件、服务、销售、经销商管理、克莱斯勒加拿大公司的运营和营销。

  企业调研和全球产品规划业务划归Michael Manley,公司国际销售和全球产品规划执行副总裁负责。Manley同时还负责产品规划,国际市场需求规划,产品线战略规划,市场调研,区域管理(包括亚洲、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非洲)以及克莱斯勒墨西哥公司……

  而在这一长串的人事调整名单中,我们“意外”地看到了墨菲的名字——克莱斯勒将继续在全球寻求合作伙伴及战略联盟,包括在中国寻求新的机遇。这些业务职能将集中由位于奥本山的总部负责。现任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墨菲先生的任期于2008年12月末结束。

  墨菲是在2007年9月出任克莱斯勒亚太区首席执行官的,在此之前,他已经在通用(中国)公司董事长职位上任职了10年,为通用汽车服务了32年,是“通用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坚定不移的推行者”。此外,墨菲还被业内公认为最了解中国汽车市场的美国人之一。

  2007年,风雨飘摇并可能随时被戴姆勒踢出局的克莱斯勒盯上了墨菲,墨菲被克莱斯勒认为是帮助其在华重新崛起的最好人选。而墨菲本人也有意再次续写传奇,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国市场让墨菲成名,也正是中国市场没能让墨菲全身而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看来作为“中国通”的墨菲,当时只读懂了一半。

  无功而返

  “凭墨菲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人脉关系,他应该有能力来解决克莱斯勒在中国市场的困境,但自2007年克莱斯勒被美国私募基金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收购后,对华投入部分就已经捉襟见肘。墨菲也是时运不济,没有钱,再有能力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虽然墨菲的职务是克莱斯勒亚太区CEO,但众所周知,克莱斯勒亚太区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中国业务。一位曾在克莱斯勒(中国)任职的人士告诉记者:“表面上看,墨菲离职与克莱斯勒在获得40亿美元的政府救助后,其与奥本山总部收权和精简机构有关联,但实际上,在其担任克莱斯勒亚太区CEO的15个月里,一直没能替克莱斯勒在华寻找到一个具备实力的合作伙伴来接替北京奔驰生产的300C和铂锐,这才是内在的原因。”

  2005年9月,克莱斯勒投资3.5亿美元在北京奔驰生产克莱斯勒300C,2006年11月,该车正式在中国市场销售。但随着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在2007年8月正式解体(戴姆勒将克莱斯勒80.1%股权卖给美国私募基金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克莱斯勒与北京奔驰的合作也转变为技术合作形式,授权北京奔驰生产克莱斯勒品牌下的车型,期限至2009年。

  受此影响,2007年,克莱斯勒公司在中国的汽车销量为1.2万辆,2008年1到11月,300C累计销售才3480辆,克莱斯勒在华业务陷入停滞状态。北汽控股董事长徐和谊曾向记者表示,北京奔驰中的300C和2008年3月上市的铂锐两款车型,将在适当的时机停产退出北汽。

  而墨菲当初入主克莱斯勒亚太区CEO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克莱斯勒彻底退出北京奔驰合资公司后,在中国寻找一个有实力、稳定的合作伙伴。

  2008年12月9日,克莱斯勒和奇瑞同时发表声明,由于全球经济背景和市场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双方已决定终止战略合作。双方曾于2007年7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开拓北美和欧盟等主要国际市场,但协议签订后,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在与奇瑞分手之前,墨菲还曾奔赴长城汽车,商定与长城联合开发A级车,并打开海外市场,但长城汽车负责人最近表示:“双方2008年6月签订合作备忘录后,再无任何谈判进展。”而克莱斯勒目前在中国唯一稳定合作的东南汽车代工项目也显得杯水车薪,2008年上半年,东南汽车生产的克莱斯勒大捷龙只售出了288辆。

  在2008年4月份北京车展期间,一身着黑色西服、表情严肃的墨菲曾接受过《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当记者将克莱斯勒在华业务进展缓慢的问题抛向墨菲时,他用调侃地口气说:“既然你认为我在中国的工作是没有任何成就,那么我的老板可能马上就会解雇我。”

  不料,时至今日,墨菲的话竟果然成真了。

  找回自己

  墨菲离开克莱斯勒亚太区CEO的位置后,克莱斯勒(中国)方面表示,总部方面目前还没有任命新的亚太区CEO,“但克莱斯勒已经有全新的发展规划,而且面临还贷任务的克莱斯勒将尽快执行这些规划,所以接替墨菲的人选也会很快确定。”

  克莱斯勒(中国)方面并未透露克莱斯勒的新发展规划到底是什么,不过,记者日前却从相关渠道得到了一份克莱斯勒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纳德利(BobNardelli)于2008年12月23日致员工的信函。

  纳德利表示,克莱斯勒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汽车燃油利用率的研究,制造出更加节油减排的经济型轿车。“2009年,我们将率先推出震惊业界的延时纯电动汽车,将推动国家能源安全的建设,起到保护环境的主要功效。至2010年,我们将把第一款纯动力驱动汽车投放到北美生产,在2013年将相应地推出另外三种型号的电动汽车。”

  从这封信的内容上看,纳德利的措辞主要还是在迎合政府的口味,因为此前美国政府及民众反对向汽车业提供资金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美国汽车业不思进取,当日本和欧洲企业大力开发小排量车和新能源车时,美国汽车公司却还在对大排量车乐此不疲。”

  但新能源车毕竟是远景,“远水解不了近渴”,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目前在中国推出新能源车的企业,其举动大多是试探性的,并没有对销量抱太大期望。放眼全球,克莱斯勒实现翻身的主战场就是中国,这在克莱斯勒内部也是共识,既然新能源车是长远规划,那么解决在中国燃眉之急的策略又是什么?

  有业内人士认为,克莱斯勒目前在中国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稳定、牢靠的合作伙伴和合作模式,因此新任的亚太区CEO的工作重点将仍旧是推进克莱斯勒在中国的本地化。

  “在我们公司内部,已经开始对未来的车型进行积极准备,同时,我们也相信会有更多有利的措施来推进各项工作。”克莱斯勒(中国)公关总监贾群对记者如是说。但对于具体细节,她并未吐露其中一二。

  纳德利在克莱斯勒获得政府贷款后曾表示:“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还需要继续与我们的利益相关者并肩作战,要抱着共同存亡的决心。”克莱斯勒在中国究竟能用多长时间找回自己?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赵婕
    更多汽车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