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斯勒副总裁兼克莱斯勒亚太业务首席执行官柯安哲5月4日表示,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公司以及其全资拥有的24个美国境内分支机构已于当天向美国纽约南区破产法院自愿申请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对此,他强调克莱斯勒在中国的业务不会受到影响,并希望重组后的新公司尽快重回中国主流市场。
破产保护不是破产而是最快捷的拯救
克莱斯勒当日同时依据《美国破产法》第363条提出申请,要求法院快速批准其与菲亚特的协议,新公司将在30-60天内诞生。
在美国政府设定的4月30日的最后期限前,如果全部相关利益方都做出让步,克莱斯勒与菲亚特将达成一个战略联盟。但事与愿违,克莱斯勒只好选择破产保护程序。
在美国的法律中,破产保护与破产清算不同。据了解,克莱斯勒依照《破产法》第11章“重组”业务,公司仍可照常运营,公司管理层继续负责公司的日常业务,其股票和债券也在市场继续交易,但公司所有重大经营决策必须得到一个破产法庭的批准,还必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报告。
与常见的耗时数年的破产程序不同,这次破产案的最大特点是,企业将通过进入法院监管程序,以保护所有相关方的利益为条件,尽快出售资产。
柯安哲解释说,破产保护就像清理电脑磁盘,把不用的文件清除掉,释放空间后重启。因为去掉了一些包袱,所以电脑运行会更有效率。
事实上,在克莱斯勒85年的历史中,公司曾经多次濒临破产。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2000年美国的经济衰退期间,克莱斯勒大量裁员、关厂和减产,公司即将破产的消息也频频见诸报端。但通过改进产品和销售策略,总能够涉险过关。
当前决不轻言放弃中国市场
在刚刚结束的2009上海车展上,克莱斯勒卖出了约130辆车,第一季度在中国的销量也增长了17%,主要是通过进口渠道销售的道奇酷威,牧马人和09款Jeep等SUV车型。目前,克莱斯勒在中国共销售9款车型。尽管销量有限,但是为了维持品牌,不被市场遗忘,克莱斯勒仍在中国持续开展各种营销活动。
柯安哲强调,克莱斯勒这次主动申请破产保护的这部分,不包含任何国际业务,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业务并不在此次破产申请范围内。目前克莱斯勒在中国是以进口车为核心来构建业务。
他说,克莱斯勒在中国的产品销售,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零部件的供应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从长远来看,克莱斯勒仍然会继续生产Jeep、道奇和克莱斯勒品牌的汽车,并为消费者提供Mopar品牌的零部件。
据了解,进入破产保护后,美国政府将为销往全球各地的克莱斯勒、Jeep和道奇车辆提供质保。同时,克莱斯勒将向供应商支付款项,并保持经销商的正常运作,为客户继续提供服务。
克莱斯勒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汽车公司,1983年投资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切诺基吉普车。合资公司成立以来,仅制造销售了25万辆克莱斯勒品牌的汽车,市场表现每况愈下。随着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分拆,2008年,克莱斯勒已经退出与北汽集团的合资公司,由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负责经营在中国大陆地区进口产品的分销和售后服务。
柯安哲说,“克莱斯勒一直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重新成为中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像今天这样在中国市场做市场销售的工作,我们还要成为一个全面提供汽车设计、生产、销售以及服务的主流企业。”
资深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说,中国已经给全球前六大车企提供了每家年销售100万辆的市场。大众、通用正在向年销量200万辆的目标努力。韩国现代在进入中国时就有年销售100万辆的雄心,现在其生产能力已经形成。随着去年四个基地改造的完成,丰田也达到了100万辆的生产能力。克莱斯勒想达到这个目标很难,但长远来看,和菲亚特重组后达到年销售30-40万辆还是有可能的。但关键是,要确立在中国的长远目标。
未来希望在中国寻求合资
柯安哲说,“克莱斯勒希望能够重回中国的主流市场。所以当我们的新产品、新技术都准备好了,我们希望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
他说,至于克莱斯勒跟菲亚特结盟之后对中国市场产生的影响,现在来谈时机还没有成熟,“毕竟事情要一步一步地做”。
他说未来时机成熟时将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克莱斯勒不考虑从合资伙伴那里得到什么,而是考虑能给合资伙伴带去什么,包括最新的产品和其他资源。
关于北汽对克莱斯勒部分资产有兴趣的传言,他强调,资产的合作和收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克莱斯勒的部分闲置资产一直在公开出售,例如一些停产车型的生产线,还有闲置的厂房等等。之前北汽可能是对克莱斯勒公开出售的这部分资产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购买公开出售的资产,与“收购克莱斯勒”,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克莱斯勒与菲亚特在中国的合资之路走得都不太顺利。贾新光说,克莱斯勒现在的谈判能力很弱,菲亚特与南汽分手之后在中国的境况也很尴尬。对重组后的公司来说,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可能是广汽。克莱斯勒是MPV的鼻祖,SUV也是其最具实力的产品,加上菲亚特擅长的小型经济型轿车,这些都是广汽最缺乏也是最想要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