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的危机正在影响着中国汽车业。随着海外合作伙伴相继宣布破产,自主品牌海外合作业务也纷纷半途遇阻。日前,中兴的海外合作伙伴以及力帆的合资对象接连陷入破产危机,虽然两家中国公司所受影响已经降到最低,但对于其未来海外市场拓展的影响却是长远的。
合资对象纷纷破产
近日,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公司力帆的合资对象——世界500强企业AIG(美国国际集团)选择了申请破产。其与力帆汽车的合资项目也因此颇受关注,幸运的是,力帆方面确认,目前力帆汽车与AIG的合资进程已经完成,而且AIG向力帆注入约9000万美元投资款项已全部到位。但是,包括进军汽车金融领域以及拓展海外市场等在内的合资的初衷则随之化为泡影。
同一时间走入破产结局的还有中兴汽车在北美的合作伙伴中美合作汽车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中兴北美汽车公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破产法庭的法官在近期将这两家公司置于破产保护。由于Chamco公司的内讧导致官司缠身,中兴汽车已经在今年春季终止了向Chamco公司供应汽车的合约。北美中兴汽车之前是由改装业绩大师史蒂夫·萨林为首为把中国汽车引入北美销售而成立的公司,也是作为中兴在北美独家经销商和进口商而成立的。随着这家公司的破产,中兴酝酿数年的北美经销网彻底夭折,这也成为继奇瑞在美国梦幻公司身上交了上百万美元学费后,自主品牌在探索进入北美捷径途中的又一次挫折。
出口业务萎缩严重
北美汽车巨头的走向牵扯着他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的神经,那些悬而未决的合作项目也变数顿生。最不稳定的当数克莱斯勒,除了在中国的合资业务一片混乱,其与奇瑞单纯的代工合作也一拖再拖。
日前,有消息称为了进一步压缩成本,克莱斯勒向奇瑞提出了降低采购价的要求,这对于为了进入北美而提高成本的奇瑞而言难以接受,也使双方的代工谈判再次陷入僵局。与此同时,克莱斯勒有望被通用并购的消息也不断传出,这都使双方的合作亮起了红灯。
专家指出,在“金融海啸”的袭击下,北美以及欧洲的汽车公司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金链断裂危机,而美国国会许诺的250亿美元低息贷款远水难解近渴,整个美国汽车业何时能够复苏目前还很难说。因此,这些企业在中国正在进行的合资合作项目不可避免地将受到长期冲击。
与此同时,出口业务也已经进入低迷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上周末发布的最新数据,8月份共出口汽车4.44万辆,环比下降22.18%,同比下降11.29%。中汽协的分析报告指出,这是单月出口量同比出现年内首次下降,也是近年来少见的月度负增长。
长城汽车日前透露,其汽车出口业务在9月份明显收缩,比预期减少两到三成。市场分析指出,中南美以及亚洲等市场受北美金融风暴影响明显,而这些正是自主品牌汽车的主要出口国。再加上北美以及欧洲国家的内需收缩。因此,自主品牌出口业务的萎缩还将长期持续。
晨报记者 刘晓林
近年来,自主品牌的发展的确有目共睹,曾有权威统计称,到2010年,国内14家主流汽车企业的产销目标之和,有望达到1582万辆。
大量外资的进入,自主品牌得以通过资产重组,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出现了。除此之外,自主品牌自己的扩产计划也不断出炉:8月16日,海马汽车第三工厂正式宣布奠基投建,并且在第三工厂建成后,其年产能将在现有15万辆的基础上扩增至30万辆;9月初,总投资50亿元的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南方整车生产基地正式落户湖南株洲,北汽集团地域扩张的“大北汽”战略布局基本完成;9月19日,随着临港生产基地的投产,上汽在国内已拥有了包括上海临港口、南京浦口和仪征在内的三大基地,至此,上汽自主品牌“铁三角”生产体系基本成形,同时定下2010年汽车产量翻番,达到200万辆的目标。
自主品牌车企多基地运作的扩张冲动,也许对于集团以及全球经济都是双赢的,但是,随之而来的“产能过剩论”也不能忽视。毕竟,随着国内汽车市场增速下滑以及出口市场需求明显放缓,任何一项扩张计划都变得有风险起来。国家发改委预计今年产能将达1500万辆,而销售总量乐观预计不超过1000万辆,这意味着今年将有近500万辆的投资是处于过剩状态。
若要化解产能过剩之虞,中国车企需要加大出口求生存,但是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对中国经济间接不良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全球汽车业哀鸿遍野,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在内的汽车市场均降到了近期的最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口量也必定受到影响。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的增速放慢至58.5%,低于2007年上半年的75.6%。8月,汽车生产企业出口表现较为低迷,共出口4.44万辆,环比下降22.18%,同比下降11.29%,汽车市场迎来了近几年来少见的月度负增长。
面对全球经济形势的突变,自主品牌更应该慎重对待自己的产能计划,放弃一味的追求规模化,而考虑如何降低风险、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这些处于空闲状态的产能存活利用起来,是一条不错的解决之道。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汽车市场的现状看,各大自主品牌的产能冲动之后很可能出现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的现象,即一方面是统计产能总和远远高于销售量,一方面是不少汽车生产企业的发展受制于产能。一味地高举产能扩张大旗,到头来只能付出惨痛的代价。(石玮)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