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第4日观察:新能源车技术更成熟 道路仍漫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车展第4日观察:新能源车技术更成熟 道路仍漫长
2010年04月26日 10: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车展23日开幕,在本届以“畅想绿色未来”为主题的车展上,新能源车成为最大亮点。王槊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4月26日电 题:车展第4日观察:新能源车技术更成熟 道路仍漫长

    王槊

    2010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以“畅想绿色未来”主题,节能环保和低碳减排成为本届车展各大参展车厂的重要展出内容。

  新能源车始终是历届车展上展商的重点宣传对象,但真正付诸实践并能拿出实物的车商却少之又少,目前在国内进入量产阶段的新能源车型仅有丰田、本田,以及力帆、比亚迪和哈飞等几家厂商的有限几个车型。本届车展上诸多车厂拿出了各自的新能源解决方案,尽管其中大部分车型仍然处于概念阶段,但许多样车已经可以驾驶,具备了量产的可能性。令人欣喜的是,其中更有一大部分车型来自中国自主品牌。

  混合动力依旧唱主调

  油电混合动力是目前最成熟的新能源技术,目前已有多款车型进入量产及销售阶段,但仍然是少数几个车厂牢牢占据着市场地位。丰田的普锐斯和混合动力版本田思域早已进入国内市场,而混合动力版凯美瑞也即将进入销售阶段,作为豪华车品牌的雷克萨斯也有混合动力车型出现在中国市场。国外市场则有更多的混合动力车型在售。“越堵车越省油”的混合动力车型较好地解决了燃油消耗、节能减排和电池充电的综合问题。尽管并非完全环保的技术,但随着电动机技术的成熟和电池容量及寿命的增加,燃料消耗也会相应地越来越少。本次车展上除了丰田、本田等老牌混合动力厂商外,上汽等中国车企也推出了自己的混合动力车。豪华车品牌奔驰则推出了混合动力概念车F800 Style。奔驰展台一位工程师对记者表示,这辆车的动力系统由一台3.0左右排量的汽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组成,在360伏电压下可在2小时内充满电,220伏家用电源则需要大约8小时。充满电后,F800 Style可凭借电动机连续行驶30公里。

  纯电动成为自主品牌流行趋势,量产仍需时日

  相对于被国外厂商占据优势的油电混合动力技术,国产车厂纷纷另辟蹊径,发展纯电动这种真正零排放的技术。包括长安、比亚迪、哈飞、永源、一汽、北汽等大部分自主品牌均推出了各自的纯电动车型,而国外品牌,如起亚、沃尔沃等也有相应的电动车型。记者采访了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造型中心造型设计所的李波副所长。李波介绍说,目前长安的电动汽车Green i已经可以驾驶,未来理想的设计驾驶里程是180公里。当记者问到此车型的量产时间表时,李波表示,暂时还没有将量产时间提上具体日程,待到技术真正成熟完善时方可进行量产。北汽展台的一位汽车工程师也表示,目前北汽的电动车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无论是行驶时速、行驶里程还是充电时间都已经达到了比较理想的阶段。但是量产计划仍需假以时日。现今已经有数家厂商的纯电动车型可以实现驾驶,其中哈飞赛豹电动版和比亚迪F3电动版等几款车型已经实现量产销售。在本界车展上,浙江众泰汽车宣布继杭州之后,准备在京投放100辆电动汽车用于租赁。

  善后问题要做好,莫让新能源成为新污染

  价格高昂、维护保养网点少、电池寿命有限和电池的回收降解都是新能源汽车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电池的回收处理,更是关乎环境的重要因素。电池一旦处理不当,其中的化学元素将对环境形成巨大污染,其后果甚至远超过燃油发动机所造成的污染。由于新能源车尚属新生事物,还鲜有企业在如何处理电池这一问题上做好后续工作,拿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造型中心造型设计所的李波副所长和北汽的工程师均表示,其电池采用对环境污染较小的锂电池,目前正在努力提高电池寿命,且将负责电池回收工作。另一方面,如若新能源车成为车市新宠,大量充电站的建立以及如何统一车辆电池的充电接口也将成为无法忽视的问题。目前各车厂各自为战,运用的电池技术不同,充电电压和接口形状也不近相同。北汽工程师表示,和手机充电接口类似,待到新能源车形成一定的市场份额后,政府自然会推出相应标准,目前只是新能源技术普及的时间问题。 (中新网汽车频道)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