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担忧再度升温 汽车业6月掀起“召回”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汽车安全担忧再度升温 汽车业6月掀起“召回”潮

2010年06月29日 07:5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国联邦汽车安全监管机构6月25日表示,丰田汽车正在召回1.7万辆雷克萨斯轿车,召回原因为这批汽车在燃油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同日,美国全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局表示,因方向盘底座缺陷,沃尔沃将在北美召回近6.4万辆卡车。

  至此,全球知名车企在今年6月份已经宣布了近10起召回事件,6月也俨然成为车企的“召回月”,使得消费者汽车安全的担忧再度升温。

  丰田再爆召回事件

  美国联邦汽车安全监管机构在6月25日发布的一份文件中显示,在对汽车展开的爆炸测试中,丰田汽车生产的2010款雷克萨斯HS 250h汽车燃油出现泄漏。文件还显示,丰田在向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解释称,召回的这批汽车在测试中,但燃油泄漏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监管当局规定的标准。目前,这批汽车的具体情况仍在调查之中。

  丰田汽车美国销售公司同日表示,目前还没有想出解决雷克萨斯燃油泄漏问题的好办法,但公司仍然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回应,并且正在竭尽所能寻求对策。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这批汽车的经销商将暂停该款车的销售。丰田汽车发言人还表示,丰田将暂停在本土为美国市场生产混合动力车型。

  这已不是丰田汽车今年在美国发生的第一召回事件。今年年初,丰田汽车曾因油门踏板故障在全球召回数百万辆汽车,创史上最大规模召回,并因此遭遇重大信任危机。

  6月成“召回月”

  6月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汽车“召回月”。在丰田汽车此次召回之前,通用、克莱斯勒、斯巴鲁、三菱、本田汽车和沃尔沃等多家企业都纷纷爆出汽车安全隐患并宣布召回部分型号的汽车。

  6月2日,本田汽车宣布在中国召回32650辆存在油管安全隐患的奥德赛,打响了本月召回的第一炮;3日,雷诺公司宣布,由于安全座椅问题,公司将召回部分拉古那3轿车;5日,克莱斯勒因油门踏板问题宣布召回约3.5万辆道奇酷博和吉普指南者;两天后,克莱斯勒又宣布在全球召回70万辆问题车;6日,斯巴鲁汽车也宣布,在中国市场召回存在变速器缺陷的部分斯巴鲁力狮和傲虎汽车;8日,更大规模的召回发生了,通用公司当天宣布将在全球召回存在刮水器故障的150万辆汽车。

  随后,韩系轿车也加入了“召回大军”。11日,韩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商起亚汽车在韩国召回2万多辆Morning微型车。同日,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交通管理局也在官方网站上宣布,将在美国市场召回部分宝马1系豪华轿车,以及1.59万辆大众小型面包车。25日,瑞典卡车制造商沃尔沃卡车北美分公司宣布将在北美召回63788辆卡车。

  安全隐忧待解

  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汽车召回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自召回制度实施以来,仅美国市场就已召回2亿台汽车。这一制度本身是为修复车辆,是对产品质量的一种亡羊补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厂商对消费者的负责任。但是频频爆发的“召回门”无疑让消费者对汽车的安全隐忧产生担忧,同时也质疑车企的运营模式和质量监控。

  汽车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浩浩荡荡的汽车“召回大军”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现在的汽车生产方式已经从平台战略转向了模块战略,很多汽车它不仅是一个车系,而且还应用完全一样的零部件,这样就可能造成一个供应商出问题而殃及整个的全线产品,如通用的刮水器故障便引发上百万辆车的召回。

  其次,车企的成本控制压力比较大,重压之下可能由过去的追求最优秀的质量和可靠性,转变成追求最低成本下的最高限度质量和可靠性,同时降价的压力也会转嫁给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造成一些个零部件的品质和可靠性的下降,如果突破了某个极限点就会引起大批量的成批次的召回事件。

  再次,全球化生产难如本土化遂愿。车企全球化扩张不单单面临市场准入、当地法律法规和本地化经营等问题,还要接受地区劳动力差异和零部件供应附带条件等挑战。如丰田汽车在进军美国市场过程中,不得不聘用当地工人和采用当地提供的零部件,这给生产和管理环节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