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补贴受益不均 引发车企“变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新能源汽车补贴受益不均 引发车企“变阵”
2010年06月18日 08: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补贴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后,海外汽车巨头、中国汽车企业反应不一。日系汽车企业私底下叹息失去抢跑机会,了解中国市场的美系车企及一些中国自主品牌领先企业则或许成为最大受益者。

  日前,发改委等4部委正式对外披露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补贴办法及试点城市。获补车有三类。前两类包括“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消费者最高可享受5万元的补贴,购买纯电动乘用车最高可获补6万元。”第三类则出乎意料,节能汽车范围较草案更宽泛。将排量1.6升及以下,综合工况油耗比现行标准低20%左右的汽油、柴油乘用车(含混合动力和双燃料汽车)也被纳入补贴范围,购车者可一次性得到每辆车3000元的补贴。

  自主品牌、美系车企抢跑

  近日,各家汽车企业高层表示,未来三年内,能同时获得这三项补贴的汽车企业并不多。理由有二。第一,已经推出量产电动车或不久将推出量产电动车的车企极少,相当多的企业还在技术筹备期。第二,获补贴的混合动力汽车门槛提高,将不少日系车企拦在门外。广汽丰田高层有点失意地表示,由于推出的混合动力车排是在1.6升以上,故无法享受3000元的补贴。尽管一汽丰田多年前在中国已经推出混合动力普锐斯,但因其为非插电式混合动力而与补贴失之交臂。对此,一汽丰田高层表示,“普锐斯目前确实无法享受到高额补贴。丰田汽车及一汽丰田正在考虑做相应调整,以积极应对中国电动汽车需求。”据悉,丰田汽车正考虑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引入中国。至于享受补贴的节能性小排量汽车,各大车企普遍受益,只是受益范围不一。

  更多的自主品牌车企成为此次政策补贴的受益者。近两年来,多家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已经密切留意到节能、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并早已布局其中。以江淮汽车这个轿车领域的后来者为例,其即将推出增程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江淮汽车乘用车营销公司总经理助理罗先武表示,和悦混合动力版已纳入量产计划,这款增程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如以纯电力行驶,可驶里程超过50公里。按照相关规定,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可最高获得5万元的补贴。

  作为中国汽车集团的领跑者,上汽集团制订了宏伟的新能源汽车规划。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表示,十二五期间,上汽集团在新能源车市场达到20%的市场占有率。公司重点发展纯电动车、混合电动车。今年底将推出小批量的荣威750中混车,其节油率达20%;2012年将推出节油率达50%的强混合动力车。

  而在跨国巨头里,通用汽车成为少有的、有望同时享受这三项补贴的车企。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透露,“由于综合工况油耗比现行标准低20%左右,上海通用1.6L以下约50%的车型符合节能车型标准,购车者可享受3000元的补贴。”据了解,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的销量,超过上海通用总销量的一半。在宣布上海通用汽车“2011-2015绿动未来”全方位战略发展规划时,丁磊指出,“在传统能源汽车上,未来5年将陆续推出12款高性能发动机,以提高燃油经济效率、降低排放。2011年,约75%的1.6L以下排量车型达到节能车型;今后1.4L-2.5L车型将成为上海通用汽车的主力产品,并将占总销量的95%。”

  各企业策略不一 电池成新宠

  尽管各大车企看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但为了抢夺中国市场,各大汽车企业纷纷采取了更实际的策略,或制订了阶段性的整车战略,或全面布局新能源汽车。在整车战略上,多家车企表示,短期更注重提高传统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中期看好混合动力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长期发展看好纯电动汽车。在问及理由时,通用汽车全球研发副总裁陶霭伦显然更注重电池技术能否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担心其电池可能续航能力不够长,他们更希望十五分钟可以充足电池,且能跑300公里。在巨大的心理与现实差距下,消费者对EV1纯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并不高。10年过去了,目前的电池技术仍不能达到消费者的预期。”

  为了在新能源产业布局,部分企业已经加快抢跑电池等核心零部件。日前,万向集团全资子公司和美国Ener1公司就电池及电池系统合资合作签署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中国杭州建电芯及电池系统生产基地,首期投资3亿多美元,2011年底将形成3亿安时电芯以及4万套电动车用蓄电池组系统的产能。业内人士普遍预期,一旦万向集团等在电池上抢跑成功,未来中国电动汽车战场将变得更为复杂。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