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示好中国新能源车业:既是作秀又能占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跨国企业示好中国新能源车业:既是作秀又能占座

2010年06月10日 07: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新能源车补贴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创下了国内汽车政策全球报道的新高。英国路透社的文章表示,“绿色能源汽车是所有汽车制造商都想得到的‘金矿’”,但也不忘用一贯戴着有色眼镜的报道方式,表达“中国涉嫌偏袒国内品牌”的观点。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文章则援引特恩斯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北亚太区负责人Klaus Paur的话,“中国汽车制造商是此次政府补贴的主要目标,同时他们应该是主要的受益方”。 路透社指出,“北京并不能明确提出是否一些进口的绿色环保汽车,像是通用的可充电式混合动力车雪佛兰Volt以及日产的全电动汽车Leaf等,具备获取政府补贴及折扣的合理资格。”同时还为丰田汽车鸣不平,声称这样的补贴对于像丰田一类的外国汽车制造商来说具有偏见,因为丰田的混合动力车目前不具备可充电功能。

  在“偏袒论”成为海外媒体报道主题思想的同时,一些跨国企业纷纷宣布,将向中国引入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大众、日产、通用、丰田等几大跨国巨头都表示,旗下有符合中国补贴政策的车型,计划未来导入中国市场。

  大众在中国发布了蓝驱概念,电动版朗逸、电动版高尔夫已在北京车展和上海世博会上高调展出。2013年,中国将与全球同步,全面国产大众的电动车型。通用计划2011年向中国引入插电式混合动力车Volt,并与国家电网进行新能源车领域的合作。戴姆勒刚与比亚迪签署了电动车合作协议,欲推Smartfortwo纯电动车。此外,日产Leaf、三菱iMiEV、丰田普锐斯插电版,都号称要进入中国市场,且都有国产计划。

  相比之下,中国本土企业却略显低调。除了一贯嚣张的比亚迪,至今仍在风口浪尖之上,更多的本土企业选择了理性对待。正如有些城市被排除在新能源车试点城市之外,当地政府和企业不但不郁闷,反而是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作为试点城市,不仅是问国家财政要补贴那么简单,还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承担充电站基础建设工作、进行电池的报废及回收体系建设等等。这是个大工程,而且很可能是个打水漂的大工程,光靠财政部那总额50亿元的补助支持,还远远不够。

  那么,众多跨国企业的信心从哪来呢?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企业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前景论,二是时机论。中国汽车市场每年销量的增长超过百万辆,市场容量之大,增长速度之快,无法不令人垂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一旦成为未来主流,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养活几家跨国企业绰绰有余。在前景论成为共识的同时,企业也有观望情绪,更多的企业在等待时机。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刚起步,配套设施建设还未到位,政府支持方向和补助细则仍不明确,企业不敢轻易国产,如果战略失败,就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跨国品牌向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示好,既有作秀的成分,也有“占座”的目的。“在品牌宣传上,新能源技术是个品牌溢价的点,不管旗下产品是否成熟,表达引进意向,甚至国产意愿,容易得到政府好感,也能提升品牌形象。当然,‘占座’的考虑可能更多一些。跨国企业通常先深入政府层面,以技术支持与合作的名义帮助当地新能源车产业化,将企业的触角深入各个产业链,之后重点推广自己的那套技术标准,中国企业愿意合作的,就鼓动他们购买产品和专利。只要抢到最前排的座位,实现技术垄断并不难。”

  长期以来,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核心技术缺失,跨国企业靠输出技术衍生暴利。在新能源车领域,我们又出现了这样的迹象。以弱混合动力系统为例,国内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博世和法力奥的产品,自己做的寥寥无几。中国企业的新能源车路线,走的依然是所谓“集成创新”的老路。

  事实上,海外媒体的倾向性文章,对中国汽车产业是一个预警。当中国正当的产业保护行为被国外媒体宣扬为“异端”的时候,我们更不能退让。看上去,跨国企业蚕食的是市场,实际上,蚕食的是中国汽车的命脉。(王超)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