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花一半的钱,就能买一台耐磨性更高、使用寿命更长的重型车发动机,你会不会动心?
但如果告诉你,这台发动机不是全新的,而是在报废发动机基础上,经过复杂工艺再制造而成,不过,跟新品有同样的性能、同样的安全性和同样的质量保证,你购买的决心有没有动摇呢?
如果再告诉你,与回炉再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80%。打个比方,如果生产1万台再制造发动机,其回收附加值接近3.6亿元,可以节电145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吨……你又会作何感想?
面对上述三个假设,不同的消费者会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而这恰恰从一个侧面直观地反映出再制造产品面临的尴尬境地。
再制造产品的尴尬之一,是高科技的生产工艺、不逊新品的质量性能,与消费者对再制造传统认知之间的巨大错位。这直接导致面对再制造产品低廉售价产生强烈购买冲动的消费者,当得知其并非新品时,往往会改变购买初衷。
尴尬之二,是再制造产品生产过程中突出的经济效益和节能环保优势,以及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贡献,与消费者本身利益诉求之间的错位。行业关心的是社会利益,企业关心的是经济利益,而消费者关心的是自身利益。如何将三者有机结合,事关再制造行业的长远发展。
要解决上述尴尬,首先,要让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放心。这不仅需要国家制定严格的再制造企业、技术、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还需要相关企业建立健全专业的经销、服务体系。我们欣慰地看到,国家发改委日前已经公布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标志。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也以“再制造推动汽车产业持续发展”为主题,安排了针对汽车行业代表委员的集中采访。上述措施,已经初步提高了再制造的公众关注度和认知度。
其次,要让使用再制造产品的消费者,不仅在购买环节享受到价格的实惠,在使用过程中享受到放心的服务,还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购买节能环保产品带来的额外的心理满足。比如,给使用再制造产品的车辆,张贴特殊的环保标志,给它们在通行费、停车费、保险等方面,享受额外的优惠等等。
当然,做大再制造行业,还需要对整个产业链上存在的种种政策桎梏进行梳理。比如,畅通报废品回收渠道、简化再制造零部件的更换手续、给再制造企业税收优惠支持等。
据介绍,仅仅在美国机动车辆维修市场中,再制造配件就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再制造的广阔前景由此可见一斑。我们期待着再制造这个“婴儿”在中国能早日长大。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