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贷款购车 汽车金融新政有望年后出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鼓励贷款购车 汽车金融新政有望年后出台
2010年02月03日 09:21 来源:海峡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继购置税新政实施、汽车下乡延期、以旧换新优惠幅度加大之后,又一项刺激车市发展的利好政策即将出台。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汽车金融扶持新政有望在春节后出台。

  据悉,此次新政的亮点将是国家主要通过低息放贷的形式直接从资金上给予汽车金融公司以扶持,扶持的对象以各汽车品牌旗下的金融公司以及汽车信贷业务部门为主,但不包括各大商业银行。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秘书长罗磊预测,实施新政后,今年国内采用汽车信贷购车消费者的比例,有望从目前不足10%提升到30%,按照2009年1300万辆的销量推算,2010年有望实现200万辆的增量。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数据,到2025年,中国汽车金融业将有5250亿元的市场容量。

  现状调查 国内贷款购车比例还不如印度和泰国

  由于消费习惯的关系,中国的汽车贷款比例,一直低于国外水平。不足10%的贷款买车率,不仅远低于美国80%的贷款买车率,和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和泰国相比,此数据仍是太低。

  早在2004年,美国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就与上汽财务公司携手成立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涉及汽车金融业务。记者从上汽通用汽车金融的官方网站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共有近40万人提交贷款申请。但这个数字对于月销量上10万台的车企来说,贷款率显然不高。福建作为上汽通用汽车金融的首批业务重点省份,在汽车金融方面,应该是有一定的市场积淀。记者从负责别克品牌销售的福州中机中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有20%左右的车主,通过上汽通用金融贷款买车,这个比例在全国来讲算是不错的了。

  对于国内贷款购车比例一直在较低的水平徘徊,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去年3月国家推出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就曾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消费信贷、支持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加快建立汽车金融公司,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等业务”。旨在提高贷款买车的比例,但具体细则迟迟未出。

  而在2009年走向尾声时,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中,再次提出,支持和促进符合条件的国内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建立汽车金融公司。积极开展汽车融资性租赁、购车储蓄等业务,促进汽车消费信贷模式的多元化。这亦成为金融新政出台的一个信号。

  前景预判 2010年将成为汽车金融元年?

  国家新政尚未出台,厂家已有动作。近期,一汽奥迪通过各大媒体频频推广其汽车金融业务,包裹着奥迪汽车钥匙的坚冰慢慢融化,令人印象深刻。福州润通奥迪金融经理艾盛介绍,此次厂家推出的金融业务,主要是针对A8、Q7等高端车型。以一辆市场指导价约为168万元的奥迪A8L为例,在首付了50万元之后,根据奥迪最新的汽车金融政策,申请117.6万元的5年期贷款方案,就可享受100万元额度的1年免息期优惠。

  “厂家的金融优惠,已经让我们的销量上升了10%左右,如果从国家层面扶持汽车金融,带动销售应该不是问题。”艾盛表示,目前经销商亦从厂家渠道了解到,国家即将出台金融新政,一旦政策出台,车企也将制定新的金融方案,涉及车型将可能扩大到包括A4、A6在内的奥迪全系车型,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在奥迪之前,宝马和奔驰已分别推出了“天平计划”和“百融信贷”的汽车金融业务。

  此前,负责汽车金融项目的东风日产水平事业开发部陈玮部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亦表示,目前,汽车金融已经成为东风日产的一大增长点,销售贡献率达8%。

  业内人士预测,金融新政出台之后,将使得一部分现金不足的消费者,提前圆自己的有车梦,有可能会造成车市的又一轮井喷。

  正是看到了汽车金融的市场前景,各大汽车品牌纷纷涉足该领域。继上汽通用汽车金融之后,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福特汽车金融公司、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以及上述提到的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相继亮相。

  自主品牌车企似乎也嗅到了这一赚钱气息,将汽车金融提上了议事日程。其中步伐最快的,当数奇瑞汽车。去年4月,奇瑞和徽商银行合资组建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模式是向奇瑞汽车的经销商提供贷款服务,以及直接向奇瑞汽车的个人消费者提供汽车贷款。

  与此同时,福田、江淮、华晨、长安等亦提出发展汽车金融的计划,以待相关部门的审批。业内人士预测,一旦国家对汽车信贷的支持政策出台,或将给在这个领域追求了几年的自主品牌汽车提供一个突破口。届时,2010年或将成为“中国汽车金融元年”。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