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逐步换车或成未来车市新亮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消费者逐步换车或成未来车市新亮点
2010年01月19日 09:23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汽车市场之所以能够风景独好,去年以来相继实施的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功不可没,特别是购置税减半和汽车下乡政策的推出。而在去年的各项消费刺激政策中,“以旧换新”显然是大家公认的表现较不理想的措施之一。

  政策本身没有问题,专家认为,主要是补贴额度太低,许多车主认为“以旧换新”不如卖旧买新更划算一些。然而这种情况今后将得到改善,随着汽车的逐渐普及、“以旧换新”补贴额度的提高、车购税政策调整及国家节能减排的进一步推进,未来车市的增长点或将发生变化,以旧换新将成未来车市新的消费动力。

  以旧换新投入力度加大

  在去年的“以旧换新”政策中,报废使用不到8年的老旧微型载货车、老旧中型出租载客车,使用不到12年的老旧中、轻型载货车、出租车以外的老旧中型载客车以及提前报废的“黄标车”,并换购新车的,根据报废车型可享受3000~6000元不等的补贴。

  根据补贴额度,不少消费者一算账发现,事实上,“以旧换新”是吃亏的,还是把旧车卖了更合算一些。该政策在去年之所以表现平平,车主的这笔小账也许就是最好的注解。

  政府其实也会算账,于是,将汽车“以旧换新”的单车补贴金额标准提高到5000元至1.8万元。专家认为,补贴额度的提高会让车主们看到“以旧换新”的“有利可图”,解决了这点,该政策开始发挥较大的作用,就成为可以被预见的事情了。

  按照新政策,车主同样算了一笔账:比如一辆1995年的车(如捷达),目前一些地方的收购价格在1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卖车可得1万元。而如果以旧换新的话,报废可得2000元,加上政府补贴1.8万元,消费者实际可得两万元,高于市场收购价格1万元。1万元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大大地超过了市场收购价格,这对用户的刺激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业内专家认为,政府对该项政策的调整还将刺激整个汽车市场的连锁反应,尤其会加强新旧车产业链的联动,使两个产业有效地同步发展和更新,预计今年将由此继续带动汽车销售行业的稳定增长。

  政策更具环保意义

  环保、低碳是近年来较热的词。“以旧换新”政策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以旧换新”补贴力度的加大会推动新车的消费,但专家认为,这并不是国家实施该项政策的惟一目的所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政策,加快报废汽车和“黄标车”的淘汰速度,从而使更多的车主将排放量大、浓度高、排放稳定性差的“黄标车”报废,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做出贡献,而不是卖到二手市场继续被其他人使用。同时,政策的实施也将推动二手车市场的发育。

  汽车业内专家贾新光表示,一方面国家是出于环保考虑,减少高排量、稳定性差的车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一政策又会促进新车的销售,刺激汽车消费市场的繁荣。所以,专家认为,该政策补贴力度的加大,更重要的意义是它所能发挥的环保作用,符合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未来消费特点以“换车”为主

  据一份来自北京汽车市场的调查资料推测,在今年的私家车购买中,会有大约1/3的购车者是属于第二次购车。专家认为,这部分销量将是2010年汽车销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并将在以后逐年增加。因为第一批购车者大都接近10年左右的时间了,正是一个需要换车的时候。因此,未来汽车市场或将出现另一个明显的消费特点,那就是由换车而引起的新车消费。

  专家认为,随着汽车的逐渐普及,汽车消费的特点不是单纯地购买新车,而是以“换车”为主。比如美国,由于其汽车工业发展已经有100多年历史,汽车普及率很高,早已是“车轮子上的国家”,换车显然已是该国的一个消费特点。所以,在美国实行鼓励“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比中国更显著。而刚刚开始进入汽车社会的中国,绝大多数购车人是属于第一次购买,换车在整个购买中所占比例不高。但以后会逐渐显现出“以旧换新”的政策效应。因为随着汽车业的发展,未来的趋势必然是这样的,我们也终将会成为一个“车轮子上的国家”,而“换车”自然正在成为我们的一个消费特点。也正因如此,有专家预测,2010年小排量车依然火爆的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中高级车或将成为需要“换车”及要购买第二辆车的消费者的主要考虑对象。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