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东盟市场 汽车自主品牌打前站——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突破东盟市场 汽车自主品牌打前站
2009年11月19日 09:33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明年汽车出口带来更多机遇

  正在持续走低的汽车出口或将迎来柳暗花明。即将到来的2010年1月,我国将与东盟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加上之前同智利、秘鲁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在降低关税和投资门槛的利好下,将为中国汽车进军海外市场带来更多的机遇,为明年国内汽车出口市场的回暖奠定良好的基础。

  贸易保护汽车出口“走低”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直快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出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刹车”。从去年8月开始,我国汽车整车出口已连续出现12个月的负增长。据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8月我国累计出口汽车仅为22.1万辆,同比下降56.8%。其中,乘用车出口7.8万辆,同比下降了67.1%;商用车出口14.3万辆,同比下降了47.3%。尽管当前的出口降幅较上半年略有减缓,但汽车出口总体来看仍未摆脱低迷走势。

  各国实行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导致我国汽车出口大幅下滑的直接原因。如俄罗斯在去年年底,对进口汽车开征高额关税的基础上,2009年1-9月再次提高汽车进口关税税率至30%,并可能延长这一期限。同时,乌克兰决定维持对进口汽车征收13%的临时进口关税,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对东欧市场整车出口数量的急剧下滑;而委内瑞拉、伊朗等国则实行外汇管制并对进口汽车实行配额管理。

  与此同时,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欧盟,于2009年4月起分别对我国乘用车及轮胎产品发起特保调查和反倾销调查,中方于9月份败诉后,面临最高达55%的汽车关税,对汽车出口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拓展东盟市场自主品牌“抢跑”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向壁垒森严的东盟汽车进出口工业,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业内人士分析,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汽车消费能力较强,市场空间巨大,而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由于本国汽车工业的发达程度不足,给中国汽车出口业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据悉,目前我国出口东盟的产品,主要为东风轻型商用车以及半挂车、自卸车及牵引车等重型工程机械。虽然中国

  拥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经济型乘用车,但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仍然较高,因此,中国对东盟地区汽车出口总体上规模仍然不大。但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东盟各国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进出口产品的关税政策上将逐步放宽,为中国汽车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来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今年前8月,中国汽车出口东盟10国共计29244辆,累计出口金额为3.8亿元。

  奇瑞、哈飞、东风等车企均已实现对东盟国家的汽车出口,打下了一定的市场基础。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更多的中国汽车将有机会涌入东盟市场。

  同时,日前,一支由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打造的车队将启程,奔赴南美的智利和秘鲁,开始为期14天的第七届“中国汽车国际巡展”,队员有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陕汽集团、北汽福田等,最大目的是与智利和秘鲁洽谈汽车出口享受零关税的细节。

  政策

  汽车出口成扶持重点

  “到2015年,汽车和零部件出口达到85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0%;到2020年实现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10%的战略目标。”10月16日,商务部、工信部等六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了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的发展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分析,从全球汽车贸易形势来看,跨国或跨地区的贸易总量其实有限。日本、美国、欧盟等地的汽车企业,早已不靠出口整车来增加贸易额,更多的是到别国投资,根据当地消费特性进行本土化生产。但目前,我国汽车出口仍是单一的产品,因此未来将逐步向产品、技术和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

  对于六部委出台的促进汽车产品出口意见,资深汽车分析师表示,我国汽车出口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要达到上述目标并不容易。目前我国仍无法打开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欧美市场;而且中国目前最大的对外汽车市场俄罗斯,还受到不小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也不大。我国汽车出口目前还没有一个大的稳定市场。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