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融造车项目美国破局 中国将花落三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仰融造车项目美国破局 中国将花落三地
2009年09月27日 13:56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仰融拟于中美两地开展的庞大造车项目终于破局,始于美国。

  美国时间9月24日,仰融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启动美国造车项目。仰融在简短的发言中,披露了美国造车项目的首期计划,但对备受关注的中国项目并未提及。

  接近仰融的人士透露:“仰融中国造车项目将于美国项目启动后不久宣布,选址已经接近尾声,将花落三地,并从近期开始陆续谈判,以期签定最终的协议。”

  仰融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证实了上述说法,更进一步披露中国项目进展,“相关单位正在陆续来美国进行最后的磋商,最快年底前就会有工厂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团队到中国进行实地勘测,确定厂房设计方案等”。

  美国项目先行

  仰融美国造车项目全名为HybridKineticMotors(HKMotors),落户在阿拉巴马州。工厂将于2012年完成建设,预计第一阶段的产能将在2014年达到30万台,将创造5890个直接工作岗位。

  仰融解释,项目最终落户在阿拉巴马州的原因是该州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劳动力质量。该州州长等政府官员参加了此次新闻发布会。

  “HK汽车不仅是另外一家美国汽车公司,而且是一家有助于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依赖、保护环境、为美国工人创造高工资绿色技术工作的美国汽车公司。”仰融在发言中透露,从落户在阿拉巴马州的绿色汽车基地工厂生产出来的车型,将采用最先进的多燃料混合动力系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越欧洲2012年和今后的EPA标准。

  “先进的多燃料混合动力系统”就是此前仰融披露的超先进发动机技术,即仰融称其拥有的第三代内燃机技术。每升汽油可以行驶300公里,燃烧率可以达到95%以上,接近零污染。研发的车型到2012年投产的时候,就能达到47-50英里,高于美国总统要求的20%-30%。

  据悉,前不久,仰融在美国与该项技术的供应商,正式签署了联合开发协议,包括共轨直喷、两级增压、稀薄燃烧技术、中度混合动力技术等等。“到目前为止,我们获知的技术信息是没有一个汽车厂比得上我们。我们目前的技术指标,不是跟国际接轨,而是有望领跑汽车潮流。”仰融自信地表示。

  几家全球知名的汽车公司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加了该发布会。这些公司将作为仰融造车的重要供应商,也将在当地设置生产基地,为其提供配套。

  至此,仰融造车大计终于从隔空放话落到实地。更多业内人士认为,在仰融公布再度造车计划后,一直不乏质疑之声,美国造车项目的启动,将为其中国项目的进展打开通道。

  中国项目将花落三地

  在发布会上,仰融并未提及中国项目进展,但接近仰融的人士透露,其中国项目已有突破。“经过半年多的考察,以及与中国多个地方政府的谈判,最终仰融中国造车项目将落户三地,其中并不包括最初倾向的辽宁铁岭。”

  仰融在发布会后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证实,中国选址已接近尾声。“综合各种因素,中国造车计划将在三个地方展开,已经明确完成谈判的是,初期100万辆将落户在中国某个有汽车产业基础的地方。”

  就已谈定的百万辆项目具体选址,仰融只强调“有很好的汽车产业基础”。业内人士猜测,辽宁和吉林两省的可能性较大。“辽宁是仰融起家的地方,多年来华晨汽车已经使当地颇具汽车产业基础。吉林的长春更不用说,一汽使长春形成的汽车产业基础在全国无出其右。”

  事实上,此前记者在追踪仰融造车项目时,已发现其影子团队中,不乏一汽技术人才的身影。加之长春作为老汽车工业基地,对汽车项目的渴求可见一斑。因此,其首个百万辆项目落户于此的可能性也存在。

  不过,对于为何最终未能落户此前看好的铁岭,仰融及其团队未作任何透露。

  三个月前,仰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曾透露,将在美国和中国同时组建汽车公司,以新能源汽车为切入点。在中国的规划是,一期计划投入400亿-450亿元,打造300万台发动机和100万辆整车基地,2012年首款车型上市。

  在其中国计划中,仰融给地方政府开出了前所未有的“831111”诱人承诺——未来8年,实现产能300万辆,产值1万亿,税收1000亿,提供10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

  同时,仰融曾明确抛出橄榄枝,当时选址倾向铁岭的专用车生产基地。记者也曾到铁岭实地采访,当时参与谈判的人士对项目落户此地态度积极。

  “最早双方都比较积极,但后来铁岭方面一直不做表态,这可能是最终未能达成该项目的原因。”接近双方谈判的人士透露。

  仰融中国首席技术官则表示:“选址过程很谨慎,随后的建设将加快。设备供应商、产品配套供应商都已谈定,只等最终签订协议后开工。”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