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盈利超预期 众多构投资者扎堆抢进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车企盈利超预期 众多构投资者扎堆抢进
2009年08月28日 08:56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车企中报季到来,尽管利润一栏仍大多显示为负数,但业界已将此看成是黎明前的黑暗。

  在已公布中报的约10家上市车企中,目前仅一汽轿车、一汽富维净利同比增长。众多车企净利润同比仍然下降,其中金龙汽车降幅超过8成,但与一季度相比,各车企净利润降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收窄。

  “很多车企(盈利)超预期,下半年情况应该会更好。”国信证券一位分析师对本报表示。

  事实上,从中报披露的流通股东变化看,包括社保基金在内的众多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已纷纷扎堆抢进。

  降幅收窄

  8月25日,中国重汽公布今年中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9.45亿元,同比下降15.6%,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12亿元,同比下降52.17%。

  这并不是最差的业绩表现。此前公布的金龙汽车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同比下降82.79%。

  在目前已公布中报的众多上市车企中,仅一汽轿车和一汽富维等利润同比增长,但幅度并不明显,大多数车企净利降幅仍然较大。

  其中,江淮汽车还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江淮汽车中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3.24亿元,同比增长1.89%,但实现净利润1.14亿元,同比下降31.84%。

  江淮汽车董秘王敏对此却不担心。“我们一季度亏7000万,二季度盈利了2个亿,总共差不多盈利1.2个亿,还是非常不错的。”他说。

  江淮汽车中报表示,虽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有所下降,但与今年一季度相比已大幅扭亏为盈,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经营业绩明显好转。

  类似的情况正在全行业发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上半年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21.86亿元,同比下降1.38%,但降幅各月呈逐渐缩小走势,已比1至5月缩小了8.56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车市,用江淮汽车中报的描述是“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在金融危机和国家相关刺激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一季度仅销售汽车267万辆,二季度销售汽车343万辆,明显好于一季度。

  江淮汽车中报认为,我国汽车市场正逐渐回暖,在“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刺激和经济复苏的双重作用下,预计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的成长周期。

  王敏表示,“公司董事会认为,今后几年会是汽车、房地产升级消费的新高潮,这对于我们是一个机会。”

  基金抢进

  与王敏的乐观情绪相呼应的是各证券分析机构的态度。

  国信证券一位汽车分析师对本报表示,二季度车企盈利降幅收窄,普遍超出了预期,这主要是因为国家推出的多项刺激政策发挥了作用。如购置税减免政策首先促进了1.6升排量汽车的销量,在一季度就表现为“增量不增收”。在随后的二季度,政策形成的市场效应带动了1.6升以上排量汽车的销售,帮助车企扩大了营业收入和盈利。

  7月份的销量数字也证明了他的说法。从7月份销量看,排量在2.0-2.5升的轿车销量同比增长35.12%。

  王敏也认为,下半年的刺激政策将对江淮汽车的轻卡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其新推出的轿车项目则有望在年底盈利。

  华泰证券一位分析师认为,二季度19家重点企业所有指标几乎都“非常好”,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正处于“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时期,汽车行业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受益行业。

  联合证券也预计,至年底的未来4个月,乘用车消费将迎来新一轮高峰,而商用车的景气度也处于回升通道中。

  招商证券汽车分析师汪刘胜也认为,商用车业绩在下半年应该有所恢复,但由于钢材、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下半年整体车市尽管可能仍然取得增长,但利润可能不会高于二季度。

  “二季度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是政策推动,二是各种原材料价格比较低。”汪刘胜说。

  尽管如此,在车企中报相继出炉之后,多家证券分析机构纷纷维持对上市车企“增持”的建议。事实上,已经有相当多先知先觉的各路资金抢先扎堆车企。

  据各车企中报披露,截至今年6月30日,大多数车企流通股前十大股东排名出现变化。众多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作为新进股东大举杀入,其中不乏嗅觉灵敏的全国社保基金组合。

  如东风汽车,截至今年6月30日,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有8个新进,大多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江淮汽车除公司前两大股东江淮汽车集团和HALTON INVESTMENT.LTD.所持流通股未变外,有6家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作为新进股东已经进驻。

  “有人进就有人出,但从行业对比分析来看,汽车行业目前还是较有投资价值的。”汪刘胜说。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