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罢工持续了76天后,韩国双龙汽车劳资双方握手言和。8月12日,双龙将恢复整车生产。 CFP供图
经过好莱坞大片营救场面般的“攻防战”之后,持续76天的韩国双龙汽车罢工风暴终告结束。今日(12日)开始,双龙将全面恢复生产。而在扫除回生程序中最大的障碍———结构性调整(主要内容即裁员)之后,出售双龙也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双龙法定管理人之一朴永太昨日表示“将尽可能快地把双龙出售给国内外投资商”。
尽管韩国那边闹得天翻地覆,拥有双龙51.33%股权的上汽显得非常平静。对于双龙待售传闻,上汽总裁办副主任、上汽新闻发言人朱湘君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双龙目前仍处在回生程序之中,上汽对其状况不好评价。”4年来,为了获得双龙多数股权,上汽在双龙项目上的投入累计超过了5亿美元。本报从上汽获得的相关信息显示,上汽已对双龙破产这个“最坏的结果”,做好了充分准备。
罢工致双龙损失惨重
在付出200多人受伤的代价之后,双龙从5月22日起就盘踞在韩国平泽工厂3、4号组装车间和1、2号涂装车间的数百名骁勇的工会成员,终于自行走出车间———工会与双龙资方经过7月底最新一轮谈判之后,在警方武力介入和双龙管理层发出提前破产清算的威胁下,达成了新的妥协。
根据新达成的协议,双龙劳资双方同意,原定974名遭裁员的工人中将有48%的工人无薪停职,但继续维持雇佣关系;另外52%的工人将主动辞职或被安排到其他公司。而在资方最初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无薪停职工人的比例仅为40%。作为最后的妥协,双龙资方将这一比例提高了8个百分点,而此前坚持全部雇佣原则的工会,也愿意接受资方解决方案的大部分内容。
韩国当地会计公司称,罢工前双龙的继续经营价值为13276亿韩元,比破产清算价值多3890亿韩元。继续经营价值是指今后10年期间,企业通过经营能够获得多大的收益。据目前双龙披露的信息,此次罢工期间公司完全停产,6月销量为217辆,全部都是库存车;7月的出口为零,韩国本土市场销量跌至71辆,销售业绩同比锐减了98.4%。据统计,76天的罢工共导致工厂损失了1.459万辆整车制造,损失额为3160亿韩元(约合17.7亿元人民币)。
筹措资金再寻海外投资
由于需求减少和现金流等问题,今年1月,双龙向韩国首尔地方法院申请回生程序(相当于破产保护),2月,法院批准双龙回生程序。
按回生程序,共同管理人将为双龙制定复苏计划,并全面开展拯救企业工作,此过程将耗时4至6个月。但由于5月下旬以来双龙即处于罢工状态,复苏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已受到严重影响。在本月初资方与工会争夺工厂最紧张的时期,双龙600多家合作企业组成的协会,已向首尔中央地方法院申请双龙提前破产。尽管新劳资协议的达成,让双龙暂时躲过了破产浩劫,但由于其账面只剩100亿韩元左右的资金、仅够用于购买部分配件和最小限度的研究开发费。因此,在以600多家合作企业组成协会和韩国产业银行为主的双龙债权团看来,将双龙出售给第三方,已经是最现实的选择。
双龙法定管理人朴永太昨日表示,在12日起全面重启零部件和整车生产的同时,将在尽可能短的时日内把双龙汽车出售给国内外的投资商。他还称,目前双龙回生计划的最关键问题,即以裁员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已得到解决,工厂也做好了正常启动的准备,因此会出现对双龙汽车感兴趣的投资商。而此前,朴永太已表示,一旦确定回生计划方案,双龙就会进行财务调整和减资工作,上汽将丧失大部分股权,成为小股东。
上汽已做好最糟糕打算
4年来,为了获得双龙多数股权,上汽在双龙项目上的投入累计超过了5亿美元。但在上汽成为双龙大股东的几年中,后者仅有2006一年是赢利的。而按照韩国企业回生程序,上海汽车在双龙的投资权益,不仅可能由大股东变为小股东,而且还有可能完全丧失。显然,从纯粹投资的角度看,上汽收购双龙,已“铁定”是一笔失败的买卖。
不过,在迄今为止几乎唯一一次对双龙项目得失成败的表态中,上汽“掌门人”胡茂元表示,“收购双龙的5年时间,我们花了大量精力。上汽‘走出去’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其作为上汽的经营战略,是不会改变的!”
事实上,从去年底双龙经营危机爆发以来,上汽就已经着手将双龙危机甚至双龙破产的风险降至最低。今年1月,上海汽车发布的双龙申请回生程序公告曾表示,截至去年11月30日,按中国会计准则,上海汽车拥有的双龙的权益为18.51亿元(未经审计)。在2008年财报中,上海汽车对双龙可能面临的“最糟糕的情况”即破产,也预先进行了计提,资产减计达30亿元。上海汽车财务总监谷峰甚至还透露,如果双龙项目发生“更差的情况”,上海汽车还会从2009年利润中计提6亿元。他解释,去年上海汽车针对双龙的资产投资为36亿元,除去计提的30亿元外,上海汽车还有6亿元账面损失,这部分上海汽车将根据双龙回生程序的执行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计提。当然,谷峰也透露,如果双龙回生成功并最终走上正常经营,上汽持有的双龙股权也可能通过二级市场出售。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