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一下简称《规定》),这表示从明年开始,所有质量在3500公斤以下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出产后,都必须粘贴《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
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干预汽车油耗标识的行为。
新规定要求标明三种油耗
根据《规定》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经销商在销售车型之前,需向工业信息化部递交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备案,后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定的检测机构检测燃料消耗量数据,反馈给生产企业,用于标识于销售车型车身。
值得注意的是,检测机构将按照统一的国家标准测试车型包括市区、市郊、综合三种工况的燃料消耗量。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测定油耗时,检测机构会分别模拟车辆在城市市区道路和市区以外典型道路行驶状态,通过测量期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计算得出市区、市郊以及综合燃料消耗量。
“一直以来,在售车型的参数配置表列出的只是该车的理论工况油耗。尽管近几年,消费者在购车时已开始注意到实际油耗与理论油耗之间的区别,但这两种数据都是通过片面反映,并没有得到相关权威验证。”某业内人士之前向本报记者表示。
其实从去年开始就有消息称,我国相关部门正在酝酿规范汽车油耗数据的工作。直到今年6月底公布《规定》意见征集稿后,该项工作才得以水落石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之前就曾表示,对汽车的燃料消耗量的试验,中汽研一直都在根据国家标准做室内测试,之后也可能会与政府合作,共同发布车型燃油性的数据。
打破理论油耗的“潜规则”
记者从4S店了解到,有90%以上的购车者会询问关注车型的油耗问题,但还有起码30%的人不会询问实际油耗,这点往往给厂家有机可趁,使得理论油耗与实际油耗的差距悬殊,这也让行业内慢慢形成了理论油耗不可信的道理。
一名程姓读者向记者反映,因为生气爱车的实际油耗与理论油耗差别太大,自己曾将购买不到2个月的车转手卖出。他告诉记者:“车型是新上市的,因此只能听取厂家给出的理论油耗数据,本以为相差不会太大,但实际使用后,两者竟存在一倍的差距,让人接受不了。”他还表示,自己找过经销商也向厂家反映过,但得到的答案不尽人意。很明显,无章可循是消费者该诉求得不到响应的最大屏障。
在《规定》公布后,记者也在汽车市场随机采访了一些消费者,虽然只有少部分人表示自己知道该信息,但大部分消费者在得知该项政策后,都表示支持政府的这一举动。另外,在采访过程中,很多经销商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某合资品牌4S店总经理就向记者表示:“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发现实际油耗与理论油耗差别大,过后来店里质问甚至投诉销售人员,这也使得我们店的信誉和形象都受影响。其实现在的销售人员基本上都会向客户反映真实的油耗。如今政府出面做主此事,对以后市场的竞争也是公平的”。
此外,对《规定》的实施细则方面,也引起了行业内的争论。据悉,在实施之前的这几个月,工业信息化部门会逐步公开具体过程的细节,争取在明年实施之前得以完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