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6日电 题:“直击车展”之观察:新能源汽车困局待解
作者:李建宗
今年北京国际车展的主题为“畅想绿色未来”,从“绿色”一词可以看出,新能源车无疑是本次车展的主角之一。在今年参展的990台车型中,有95台为新能源,占到了总参展数的十分之一。众多汽车厂商都竞相将自己新近研发的节能车、环保车送达北京车展,力图展示自己在新能源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从发轫之初,就被人们寄予厚望。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甚至可以说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拥有很大的领先机会,如果国家大力扶持,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将有望抢占未来汽车制造业的制高点。因此,国内不少汽车厂商无论是基于战略考虑也好,亦或是出于“赶时髦”心理使然,都乐意与“新能源”沾边,高调宣示自己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决心。而向来以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头羊自居的比亚迪,更是借助”股神”巴菲特的“仙气”,频繁发出各种豪言壮语,大有未来新能源汽车“储君”的意味。
然而,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依然是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的事物,人们能在中国的道路上看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少之又少,诸多因素困扰着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如果不能将这些障碍排除,短期内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或将更多地停留在“概念车”阶段。
困局一:技术瓶颈。新能源技术不仅是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一个新鲜事物,其发展仍远称不上成熟。这种不成熟除了制约新能源汽车在质量、安全以及规模化生产等等方面难有突破外,更使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拉抬了其销售价格。
困局二: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目前主流的新能源汽车需要充电柱、加电站等配套设施的辅助,而这其中又牵扯到设计规划、建设、市政,以及谁来建、谁来管、利益蛋糕如何分配等等多方面问题,因此发展速度相对迟缓。尽管目前,国家电网已在上海、天津和西安等城市建设电动车充电站进行试点,在2010年初时,又发布消息说,要在今年12月前,在全国27个城市建设电动车充电站。但这些措施在促进新能源车规模化运用方面,显然仍是杯水车薪。
困局三:民众接受度不高。新能源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国人而言,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之所以“不可及”,并不是说“不能及”,而是“不敢及”。对于通常有一辆甚至多辆汽车的欧美家庭来说,添置一辆新能源汽车,既符合节能减排的潮流,又标榜了环保意识,何乐而不为?即使新能源车在实用性方面稍差,但并不至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但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汽车消费仍然是件需要全家共谋的大事。让他们将辛苦赚来的血汗钱,甚至是通过贷款等方式透支来的“未来的钱”投入到一辆在目前条件下技术尚未成熟,实用性较差的新能源汽车中,挺身做“吃螃蟹者”,显然不够现实。这也使得目前的中国新能源车,沦为了少数高端人士标榜环保精神的“奢侈品”。
困局四:发展方向亟需厘清。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到底应该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还是其他新能源汽车?这个问题首先要想清楚。任何发明创造要想在全球范围内风靡通行,成为人人都能享有的事物,都必然有其统一性和规范性。汽油使汽车在过去百年通行全球,电使各类家电为人类所共有,同样,新能源汽车要在未来成为人类的代步工具,其动力来源也必然是高度统一的。很难想象,如果新能源汽车有的用电、有的用氢、有的用生物能源,它能像今天的汽油汽车一样成为集实用性和通用性为一体的产品。诚然,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各种方向都有所尝试,对各类技术都有所考虑,是必然的。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如果要如前文所述,占领未来制高点,就必须在现在抢先敲定发展方向,从而将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做深做精,否则一旦“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被欧美发达国家抢得先手,主动权的丢失将成必然。
从目前国内自主品牌的投入方向和国家的各类扶持政策来看,电动力无疑已经领先了一个身位,但其能否就此奠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来其他种类的能源有无可能脱颖而出,仍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总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是未来汽车的主流。在目前的草创阶段,在欧美同行的竞争之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如何破解目前所面临的困局,如何抢先厘清发展方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夯实相关技术基础,将考验决策层和中国汽车人的智慧,也将直接决定着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实现真正的“弯道超速”,一圆汽车强国的梦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