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上,民革中央提案将矛头指向公车改革。民革中央建议,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下的公车管理体系,以预算管理实现总量控制,把公车管理纳入公共财政体制,并建议取消厅局级以下官员的专车,改为公务用车。
毫无疑问,政府机构根本没必要有那么多公车,从常理上说,公务员不过是一种稍微有点特殊的专业职业,在大多数私人企业,员工和高级管理层,都是开车、乘公交或坐出租上下班,乃至办理一些公务,公司对此给予一定交通补贴。公司员工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公务人员同样可以照此办理。
道理如此简单,也有明文规定,民众也啧有烦言,但是,这些年来,公务车却不断膨胀,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日前表示:2005年以来,每年政府的支出以1000亿的速度在增长,整个行政支出的匡算是9000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公车,公车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而且,最糟糕的是,大部分公务车名为公车,却变成了各级官员们的专车、私车,浪费巨大,据调查,一辆公务车每年的运行成本至少为6万元,有的高达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6%~12%,有些地方甚至更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积重难返的局面?原因很多,比如一些官员品德低下,寻机损公肥私,占公家的便宜。但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各级人大没有管好预算,让一些品德低下的官员得以实现自己的贪婪。因此,公车改革,其实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方案,只要人大真正尽到自己的责任,严格地制定每年的政府预算,公务车数量就可以被控制住,甚至可以减少。
按照法律,审查和批准预算、监督预算的执行过程,乃是各级人大首要的责任,也是首要的权力。如果善用这种权力,人大就完全可以控制政府的公务车,因为政府的所有公务车花费都是要通过政府预算获得的,通常被列在行政经费大类中。要控制政府公务车数量与日常维护开支,人大代表们就需要对这一大类经费进行仔细的审查。
或许,财政部门和行政部门确实有权制定预算草案。这些部门当然倾向于多列行政经费,因为这样可以增加政府官员们的福利。不过,这些预算草案必须经过每年初召开的人大予以审查、批准,才能够生效。那么,在审查过程中,人大代表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行使自己的权力,控制财政和行政部门为自己牟利的支出偏好,让公共资金更多用于公众的福利。
从1997年广东车改试点开始,公车改革已经走过12年,有的地方改革启动后很快搁浅,有个地方据说很有成效,但公众要么质疑真实性,要么对改革的持续性不敢乐观。可以说,经历了这么多经验与教训,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答案:行政单方主导的公车改革并不彻底,并难以获得公众支持。通过预算把关消除公车腐败,这才是抓住问题根本。
年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都要呼吁公车改革,民革中央这次提案公车改革,能否切实推进公车改革的进程,民间充满着期盼。公车改革不能再久拖不决,希望有关政府部门尽快回应民主党派的“公车提案”,同时也给民众一个交代。而作为手掌监督权力的人大代表,更理应善尽职责,不仅说,也要做,如人大代表不妨要求将公车消费项目在预算中单列,严格审议,这理当是人大代表对选民应当尽的义务。(新京报社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