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塔塔Nano车不是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方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程远:塔塔Nano车不是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方向
2009年06月18日 09: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被热炒了两年的塔塔公司的Nano车,不久前终于在印度上市了,该车售价10万卢比,约合1984美元,是当今“世界上最便宜的轿车”。据称当日销售店挤的水泄不通,我们一些同胞也对其推崇备至,并以此指责中国汽车业未能造出这样便宜的车子。

  资料介绍,Nano车体非常小,设置十分简陋,没有空调系统,没有助力转向,没有音响,没有内胎,甚至只在副驾一侧装有反光镜,只有一个雨刮器。不仅谈不上电动车窗,自动座位调整等一般舒适性设施,就连保险带、保险杠这种最基本的安全装备都没有,只配备一个油度表、车速表和加油灯。为了便于组装,厂家用黏合技术替代传统焊接。发动机是双缸0.6升排量,配四速手动变速箱,最大功率24KW。

  如此的性能配置,按照中国的道路交通法,其安全碰撞、尾气排放等指标根本达不到规定,根本不能上路,要说出口到欧美发达市场,更是天方夜谭。

  在中国,价格与其相差不多的奇瑞QQ、奥拓等,有空调、有收音机、保险杠等现代化汽车应有的基础配置,一应俱全,完全符合安全和排放标准,其舒适性、操控性更是Nano无法相比的。

  以中国目前的汽车工业水平,要大量发展NANO这样的车,技术根本不是问题,成本也没有障碍。20多年前中国市场上开始出现的农用车,售价5000元到两三万元,价格比塔塔NANO还要便宜,而配置合性能还优于塔塔Nano,至少有保险杠,有两个后视镜、两个雨刷,有的还有音响。就当年中国农用车企业的水平而言,生产NANO也不会有问题。如果国家政策允许,对企业不设限制,很快形成1000万辆这种车子的生产能力,也不是困难的事情。

  所以,并不是中国汽车业造不出Nano这样便宜的低配车,而是中国的产业及环保政策不允许。

  我们知道,低价并不等于低质,不安全的汽车上了路,就是马路杀手,不仅驾车者本人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也危及行人和其他车辆的安全。对汽车来说,首先要保障安全。其次是环保与节能要达标。作为代步工具,消费者还需要享受汽车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现在不是要造“人们买得起的低档低质车”,而是要造“人们买的起的好车”。

  反观Nano何以会在印度受到广泛欢迎,这是由印度的交通现状决定的。2007年12月,就是一年半前,我曾去印度考察,到过七八个城市,无论像孟买、德里这样的国际化大城市,还是一些乡村小镇,整个交通现状可以用九个字概括:车辆破、设施差、秩序乱。

  印度道路上行驶的车子,本国马鲁蒂公司生产的Maruti800占了大半江山,这是1983年引进铃木的奥拓,排量0.8升,售价约合人民币5万元,年销量56 万辆。塔塔公司涉足汽车制造业较晚,生产的印迪卡是自主品牌,售价与Maruti800相仿,年产40多万辆。中国遍地行驶的好车,如奔驰、宝马、奥迪等,就难得一见了。类似北京现代生产的伊兰特、雅绅特,都要算是好车了。城市公关汽车很多玻璃破碎,关不上门窗。城市间主要干线公路,多是土路,且凹凸不平,行驶时速40公里就算很不错了,中国宇通客车在印度就算高档客车。道路上只有红绿灯,看不到像中国那么多的电子眼。很多道路都不划分道线,车子来回挤行。交通警察也不像中国这么多,一般都是站立指挥。在这种交通环境下出现塔塔这种车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中国汽车业并不缺乏生产能力,去年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产销量已然突破1000万辆。看今年势头,突破1000万辆,已是胜算在握。而中国的汽车产能保守的估计也在1200万辆以上。国家政策目前鼓励小型车,但是并不鼓励低价的劣质车。支持1.6L排量以下车的同时,安全要求和环保标准也在提高。

  就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而言,资金已经不是制约因素了,通过引进、合作、合资,制造技术也基本掌握了,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购买力也没有问题,将来障碍或者说制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因素只有两个:是环境和资源,即环境能承受多少汽车的排放,能源能支撑多少汽车上路行驶。土地能修多少道路和停车场供汽车使用。一句话,我们的资源和环境能不能够支撑汽车持续发展。

  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发展的汽车只能是最环保、最节能,当然还要最安全。类似塔塔公司的Nano车,自然为中国现实社会所不容,绝不是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这样的车子,中国汽车业就是自毁前程。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