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日产戈恩:雷诺国产化还不成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雷诺-日产戈恩:雷诺国产化还不成熟
2010年05月24日 17:26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雷诺-日产联盟CEO戈恩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在被问及雷诺国产化进程时,戈恩认为目前国产化还不够成成熟。而关于如何部署中国电动车战略,他表示,先要了解中国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才会做出决定。

  以下是采访实录:

  雷诺国产化还不成熟

  《中国经营报》:从去年年底开始,你曾多次提及借助东风日产体系实现雷诺国产化,那么目前雷诺的国产化进程怎样?是不是会借助东风日产体系?

  戈恩:关于雷诺何时进入中国、我们是不是会跟东风合作,当我们在2002年签署协议的时候,日产和东风签署协议就已约定——首先是日产汽车国产化,而当雷诺进入中国的时候,同样会与合作伙伴(东风)来合作。我们的做法是跟东风形成一个联盟,因为我们希望在雷诺和日产、东风之间继续利用这个协同力。

  雷诺什么时候会进入中国?中国政府要求汽车企业不能仅关注中国市场,而是要销售针对中国市场而设计的产品,并且对中国市场要投入很大的资源。

  《中国经营报》:在东风、雷诺及日产的协同体系中,东风日产的地位非常关键。去年东风日产取得了50万台的销量,其成功的原因是推出了很多的产品。从今后来看,日产汽车是否会加大对东风日产的投入?

  戈恩:2009年我们的销售增长了40%左右,但是我们的市场份额反而减少了,我们没有能够赶上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所以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产能,即便有新产品也没有意义。我们2010年的工作重点是增加产能。

  中国电动车战略待定

  《中国经营报》:日产与中国工信部及武汉市、广州市政府分别签署了电动车合作协议,那么,日产电动车的中国战略是怎么考虑的?日产和中国的电动车合作项目是否已决定把生产基地选择在广州?

  戈恩:想要决定生产和销售,我们先要了解中国政府将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在政策公布之后,我们会在中国部署电动汽车的发展。现在对我们来讲,很难大规模的上市电动汽车。

  但我非常乐观,因为我了解到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发展零排放的技术,并很有可能提供购买支持,所以我们要先等一等,待政策推出之后我们就会大规模的生产聆风(LEAF)和其他电动汽车。

  至于(电动车)生产基地,我们现在还没有决定电动车在哪里生产,我们需要了解政策之后才会做出决定。

  《中国经营报》:日产汽车有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技术,你对中国电动车的现状有所了解吗?对中国自主品牌电动车是怎么看的,是否担心成为日产的对手?

  戈恩:电动汽车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包括非常成熟先进且低成本的主流电动汽车,还有小电池、小的巡航里程,以及大电池、更远的巡航里程的电动汽车,所以不同的厂商会推出不同的电动汽车。

  其中,中国制造商跟我们竞争,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我们希望加强相互交流,这包括和中国汽车厂商进行信息分享。

  在交叉持股中彼此学习

  《中国经营报》:日产和雷诺联盟现在是汽车集团合作的样板,而面对当前全球汽车业重组的格局,更合适的方式是公司间交叉持股还是全盘收购?

  戈恩:我并不认为完全收购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里面原因有很多,实际上很多完全收购都不成功,汽车行业没有这样成功的案例,所以我对这个完全收购不太有信心。

  我认为交叉持股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因为交叉持股一个优势是,我们知道这样的一个合作是长期的,而且通过交叉持股,每一个公司仍然有自己的品牌和身份,有自己的运作方式和决定权,这对公司内部员工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我更相信交叉持股是一个更好的方式,这样就可以保持一个公司的独立性,让它有不同的身份。

  《中国经营报》:在丰田“召回门”出现后,本田、日产也纷纷出现召回问题产品,一时间日本汽车企业声誉普遍遭受质疑。但我们知道,日本车企有一个统一的供应商联盟体系,在产品出问题时,日产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您又是如何看待日本汽车企业信任危机的?

  戈恩:召回并不是任何一个制造商个体的问题,每一个制造商都可能碰到这种问题。不仅仅是日系车型,欧洲车和美国车也有召回的事件发生,这是整体行业的现状。2010年截至目前为止,日产汽车也在美国和日本地区对部分销售车型进行了召回。

  就召回事件本身而言,日产汽车针对召回事件均迅速反应,成立以技术专家为主的召回小组,对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找出解决办法。然后,根据技术团队主导而出的解决办法,我们遵循当地政府的召回政策,和当地经销商一起,本着为消费者服务的宗旨,把引起车辆召回的问题及时的解决。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