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如何“消化”沃尔沃 三大问题亟待解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吉利如何“消化”沃尔沃 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2010年03月29日 10:1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8亿美元收购100%股权

  瑞典时间28日下午3时,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在瑞典哥德堡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以18亿美元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

  此协议还有待监管部门的审批。在对退休金缺口、负债、现金和运营资金核算的基础上对收购价格进行常规性调整后,吉利和福特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交割。

  这一收购行动成功完成,对中国汽车走向世界、让中国汽车立足于世界舞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价格低于预期资金不是问题

  此前对于收购价格的预测有很多种,从23亿美元至28亿美元不等,最终收购价格为18亿美元,低于此前各方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吉利就捡了“便宜”(福特在1999年收购沃尔沃的金额为64.5亿美元)。双方的谈判漫长而审慎,福特不是一拍脑袋就“贱卖”,吉利也不是一拍脑袋就“硬接”。沃尔沃目前仍然亏损严重,2009年亏损5.3亿美元。

  资金来源一直是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但从目前的形势看,不会对吉利形成困扰。

  此前有消息称,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已把注册资本由2000万元增至71亿元,而北京吉利凯旋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也将随后完成增资,而这都是为收购所做的资金准备。资金支持主要来自财团、国内银行及地方政府。

  吉利官网28日公布的消息是“所有的收购资金已经到位”,但没有透露资金来源。而且,此次协议没有公布最终交易的财务条款。

  此外,福特还要求吉利为沃尔沃未来运营提供15亿美元的流动资金。有媒体报道,这15亿美元已有着落,欧洲投资银行提供5亿美元,瑞典政府和比利时政府承诺担保、瑞典第二大银行提供5亿美元,其余5亿美元则来自中资或美资银行。

  这一消息目前没有得到吉利的证实,而其正式对外发布的消息是:“吉利集团也准备好了沃尔沃轿车今后业务发展所需的营运资金贷款。”

  根据协议,吉利购买沃尔沃的具体内容包括,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2400多个全球网络,人才和品牌以及重要的供应商体系。但吉利公布的消息并未涉及具体产品和技术平台。此前吉利一再强调是100%的收购,包括股权、设施、技术、供销网络和知识产权。也就是说,沃尔沃现有的、所有的技术平台及未来开发的平台都归吉利所有。

  问题一 是否会留下知识产权“后遗症”

  吉利28日宣称,除了股权收购,本协议还涉及了沃尔沃轿车、吉利集团和福特汽车三方之间在知识产权、零部件供应和研发方面达成的重要条款。但并未公布条款细节。

  沃尔沃与福特有些车型是共用平台,而且有些技术是通用型的,吉利收购后,如何处理相关知识产权问题,是否会留下后遗症一直是业界担忧的问题。

  问题二 分品牌运营与国产化

  吉利此前表示,沃尔沃将实行分品牌运营,沃尔沃不仅将保持其管理权的独立性,而且商业运营也将是独立的。

  为了保障沃尔沃品牌与技术的“纯正性”以及全球化商业运营的需要,吉利今天再次强调,这些协议充分保证了沃尔沃轿车的独立运营、继续执行既有的商业计划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继FPT动力科技中国区总裁沈晖之后,华泰汽车总裁童志远最近加盟吉利,出任中国沃尔沃轿车项目首席运营官。目前吉利方面打造的沃尔沃项目运营团队已具雏形。

  另一方面,吉利方面也曾表示,吉利希望未来的沃尔沃由目前管理团队领导,总部仍设在瑞典哥德堡。显然,沃尔沃前高管团队可能被保留,但肯定要加入“中国血液”或者说“吉利基因”。

  吉利方面今天表示,吉利集团将保留沃尔沃轿车在瑞典和比利时现有的工厂,同时也将适时在中国建设新工厂,使生产更贴近中国市场。

  问题三 不裁员如何抑制高成本

  此前,沃尔沃工会曾明确表示,不支持吉利收购。但27日签约前一天,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工会组织表示,支持中国浙江汽车企业吉利集团的收购计划。当被问及吉利是否承诺不辞退瑞典员工时,工会组织负责人称,工会已“获得相关问题的答复”。

  吉利此前没有明确表示不会裁员,只是表示“希望”保留经销商及管理团队。此次协议没有公布相关内容,但有分析认为吉利已经与工会就此问题达成了协议。

  瑞典与比利时是高工资、高福利国家,收购后如果不裁员,如何解决沃尔沃的高成本问题、如何扭亏为盈?对吉利而言是很大的挑战。

  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副署长陈永岚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未来即使面临一定的挑战,也相信吉利会一步步克服。

  有消息人士透露,吉利已制定了“沃尔沃复兴计划”,计划四五年后销售达200万辆,短期目标是全球销售达100万辆。曾业辉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