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扩建兰州基地 自主车企鏖战西部市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吉利扩建兰州基地 自主车企鏖战西部市场
2010年01月19日 08:54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因洽购沃尔沃而备受关注的吉利汽车集团悄然开始了其国内版图的扩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日前了解到,吉利集团兰州基地二期扩建项目已经启动。项目落成后,该基地生产能力将由5万辆扩至12万辆。

  吉利汽车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兰州基地不仅是吉利集团开发西部市场的一枚重要棋子,同时也将作为吉利将来出口中亚及东欧国家的重要生产基地。业内人士指出,奇瑞、长城、海马等自主品牌车企也已经开启了进军西部及二、三线市场的战略布局,可以预见的是,以往受到忽略的西部市场必将迎来车企间激烈的竞争。

  吉利西扩 多家自主车企进军西部

  记者了解到,吉利兰州基地是吉利国内外基地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吉利兰州基地周边目前还没有任何配套企业,二期项目中配套企业的引进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介绍,吉利兰州基地将通过扩能改造、新建生产线,引进和培育一批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

  “兰州基地主要生产自由舰,2009年完成2万辆左右的产量,今年预计完成4万辆左右”,吉利集团副总裁安聪慧介绍说,兰州基地最终将形成10万辆自由舰、2万辆帝豪的产能规模,通过主机厂的发展带动整个零部件的产业链,最终在汽车产业链里形成百亿的销售额度。据悉,项目总投资额度大概是20亿元左右。

  据了解,对于汽车生产和销售而言,物流在成本当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吉利西扩行动为进一步抢占西部地区的汽车市场奠定了基础。

  “我们正在研究专门针对西部市场的策略,尽管我们完成了从价格战向品质战、服务战、企业道德战的全面转型,但在西部生产、在西部销售,产品质量、技术、性价比一定得是最高的。”李书福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奇瑞、长城、海马等自主品牌车企也已经开启了进军西部及二、三线市场的战略布局,可以预见的是,以往受到忽略的西部市场必将迎来车企间激烈的竞争。

  布局海外 金融危机带来国际化机遇

  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下世界汽车格局的调整为国内自主品牌车企的国际化提供了机遇,尽管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吉利收购澳大利亚自动变速箱公司DSI、同福特达成收购沃尔沃商业条款上的一致,以及北汽收购萨博部分知识产权的成功都成为了国内车企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案例。

  吉利集团一位高层告诉每经记者,吉利如果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最终获得成功,将形成两个不同管理团队的独立体系各自发展,目前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吉利集团的国内外布局。

  据悉,吉利目前已在俄罗斯、乌克兰、印尼等国家建成了生产基地,在马来西亚的基地也即将投产。

  此外,兰州基地也将成为吉利通向东欧和中亚市场的重要跳板。“兰州基地对于吉利全国布局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不仅会服务于兰州及周边西部地区市场,在解决交通问题之后,兰州基地的产品将直接出口中亚及东欧国家等地区,”李书福透露说。

  “尽管去年金融危机对吉利的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吉利在海外拓展生产基地以及开拓海外市场的发展战略没有改变”,安聪慧告诉记者,兰州基地将和出口东南亚地区的宁波基地互相补充,进一步布局海外市场。

  “在2015年,我们的销售目标是实现三分之二出口到中国以外的海外市场,这其中50%的份额要实现在海外生产、海外销售。”李书福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产能掣肘 去年销量落后奇瑞、比亚迪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吉利2009年实现整车销量33万辆,同比增长48%;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利税近24亿元,同比增长35%,资产总值达到230亿元,同比增长64%。

  但同样是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吉利集团在2009年的整体销量落后于奇瑞和比亚迪两家同样是国内汽车自主品牌的代表性企业。

  “我不会看重一时的销售数据”,李书福表示,汽车工业就像马拉松赛跑,打好基础、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竞争才刚刚开始。

  “这仅仅是吉利在战略转型期所必须经历的阵痛,也跟吉利目前的产能不足有关,按照吉利2015年完成200万销量的战略目标,产能扩张是大势所趋。”东北证券一位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吉利是去年汽车行业里唯一没有降价促销的企业,并取得了很好的增量”,安聪慧对记者强调了产能扩张的必要性,安表示,吉利本身良好的利润增长、拥有的上市公司这个融资平台,以及很好的供应链,都保证了吉利产能扩张的资金来源。

  “集团的大规划完全按照200万辆的战略目标实施,近期还会公布吉利在海外设立新工厂的消息。”安聪慧透露说。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