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暂不考虑新SUV国产化 与长丰合作待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三菱:暂不考虑新SUV国产化 与长丰合作待定
2009年10月16日 08:4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强势增长,海外汽车巨头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关注。作为在中国市场上最为谨慎的日系汽车企业之一,三菱汽车尤其引人关注。国产化步伐远不及其日本同行——丰田汽车、日产汽车、本田汽车,三菱汽车将如何在中国后发制人?三菱的武器是进口车还是国产车?为此,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了三菱汽车销售(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饭田健治。

  上海证券报:和竞争对手相比,目前三菱汽车在中国的市场表现无法与全球地位相匹配。未来,三菱汽车凭什么优势在中国与对手抗衡?

  饭田健治:三菱汽车在全球有三大优势。第一,以帕杰罗、欧蓝德为代表的SUV;第二,以伊柯丽斯(ECLIPSE)为代表的双门跑车,曾在多次比赛中获胜;第三,着眼于安全环保的电动汽车。

  在中国,我们主要有三大业务,第一,通过合资公司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发展自动变速器、发动机等核心汽车零部件;第二,通过进口车业务,扩大三菱汽车在中国的品牌知名度,并及时将最新款的三菱汽车引进中国;第三,通过长丰汽车、东南汽车等国产车业务,慢慢发展。

  上海证券报:但事实上,即使在你们最强势品种SUV上,与本田汽车、日产汽车甚至丰田汽车的差距都不小。目前本田CRV一直销售火爆、日产逍客也很有冲击性。你认为造成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饭田健治:这些企业在中国经营时间都不短。此外,他们在中国的合资步伐和国产化速度比三菱汽车快。此前我们的进口车排量高于3.0升,消费税调整后,三菱进口汽车的售价显得较高,对销量的负面影响比较大。

  其实从产品本身看,三菱汽车的优势更强一些。我们是在四轮驱动的底盘技术上开发的,本田CRV则是在轿车底盘技术上开发的,我们的动力性更强一些;第二,我们的车体更大、车内空间更大,驾驶者和乘坐者会更舒服。

  上海证券报:那么三菱汽车有没有考虑仿效丰田、日产汽车,加快国产化引进SUV的步伐?

  饭田健治:目前,虽然我们和两家中国整车企业有合资合作关系,但暂时没有考虑国产化。合作伙伴东南三菱汽车,主攻方向为轿车;此外,另一个合作伙伴长丰汽车,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虽然长丰汽车生产SUV,但广汽集团控股后会产生什么变化,我们还不知道。就他们的新产能规划看,主要用于生产克莱斯勒的合资产品,好像没有多余的产能可供用于生产新的SUV。

  我们还有另外的考虑,比如进口车更容易一些,尤其是那些采用最先进技术的进口车。如果将这些汽车国产化,需要开发新模具,考虑本地零部件的供应问题,这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因此,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们会更多考虑做好进口车业务。

  上海证券报:今年6月5日,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和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各出资50%创建的三菱汽车销售(中国)有限公司。由你负责三菱汽车在华所有整车进口业务,外界认为这标志着三菱进口车将全面发力中国市场。你今年的任务是多少?目前经营情况如何?

  饭田健治:这几年三菱汽车进口车在中国增长比较明显,2006财年、2007财年、2008财年销量分别约为4000辆、1万辆、1.4万辆。按照计划,2009财年(2009年4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将销售1.6万辆。今年4月至9月,进口车的销量已经超过6000辆。

  上海证券报:那么未来两个季度内,你们必须完成销售1万辆。你觉得有可能完成吗?

  饭田健治:应该不难,我们准备了一些有竞争力的新车型上市。比如今年9月上市的排量3.0升的帕杰罗,首批准备了300辆,车还没运至经销商店就被预订一空。其实,这是我们考虑到消费税提高对3.0升排量以上汽车销量的影响,特别推出的,售价40万元左右;此前,受消费税提高的影响,排量3.0升的帕杰罗售价约58万元。

  遵循高性价比原则,我们昨天推出的四款2010款欧蓝德EX劲界,配备了三菱最新开发的3.0L发动机和S-AWC(超级全轮驱动系统),但价格没有提高。

  上海证券报:日前,中国前十位整车企业已签署《电动汽车发展共同行动纲要》,这预示着中国电动汽车步伐将加快。三菱汽车是少数押注电动汽车的海外汽车企业,你如何看待电动车商业化之路?电动车生产企业如何盈利?

  饭田健治:电动汽车有助于环保节能,是汽车企业不能放弃的战场。但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后才会大规模商业化、才可能真正实现盈利。即使那一天到来,传统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仍有相当大的需求。比如说在矿山等地区的仍需要使用传统能源车。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