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重组长丰悬念中提速 三菱汽车态度摇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广汽重组长丰悬念中提速 三菱汽车态度摇摆
2009年05月21日 08:34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酝酿一年半之久的广汽长丰重组突然加速进入收官阶段。5月18日晚,长丰汽车(600991)公告披露大股东拟进行重组,将引发股权结构重大变动。股票当天起停牌,等待5月26日前公布结果。与此同时,在是否退出上市公司的问题上,长丰二股东三菱态度出现摇摆,使得广汽长丰是否如愿重组陡增悬念。

  突然提速

  车于2009年5月18日接到控股股东长丰集团的信函:长丰集团拟进行资产重组,并签订重大协议,该协议内容涉及公司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动等有关重大事项。”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长丰汽车突然于5月18日晚间挂出公告,披露大股东长丰集团将进行资产重组。

  长丰汽车在公告中表示,其股票自2009年5月19日起停牌,直至有关各方正式签订上述协议后才申请复牌,公司最迟于2009年5月26日公告有关信息并申请复牌。

  记者了解到,介入长丰集团资产重组的是湖南省国资委和广汽。知情人告诉记者,广汽将通过收购长丰集团旗下汽车及零部件业务的形式参与重组,付出的资金代价数目不详。根据披露信息,5月26日前,长丰汽车将公告大股东初步的重组计划。

  广汽收购长丰集团汽车业务,其中包括长丰汽车50.98%的股权。在获得这部分股权后,广汽还将收购长丰二股东三菱汽车持有的14.59%股份。三菱退出后,将转而与广汽控制的长丰汽车组建50:50合资公司。

  18日深夜,长丰内部人士透露,长丰集团的资产重组协议甚至可能在两天后达成。而记者之前获得的版本是5月28日,也就是说,签字时间又提前了8天。

  郎情妾意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博弈,广汽终于击败南方汽车和北汽,如愿拿下长丰的合作重组主动权。

  记者从广汽内部获悉,广汽主要是得到湖南省方面的信任。湖南省国资委官员近期曾公开表示,对于长丰引入战略投资者,该部门更倾向于广汽集团,毕竟广汽和长丰的互补性更强一点。

  5月16日至19日,长丰和广汽进入了密集的“相互示好期”。16日,长丰将“猎豹CS7跨界车上市会”特意放到广州举办;17日,长丰广东分公司在广州成立,同日长丰首个品牌店落户广州;19日,广汽把“广货北上发布会”放到长沙。

  陈正初表示,长丰希望重组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能与战略投资者在资金、技术、战略等各方面实现合作。

  长丰去年销售SUV近3万辆,是国内最大的SUV生产企业之一。广汽的利润在国内独占鳌头,仅一季度利税总额达到46亿元。在此背景下,广汽被“汽车振兴规划”列为可进行区域兼并重组的“四小(北汽、广汽、重汽和奇瑞)”之一。

  制造悬念

  然而,大股东重组是一回事,长丰汽车自身的整合重组又是另一回事,长丰汽车自身无论如何重组,都绕不过技术合作方和股东的三菱。在这临门一脚的紧要关头,三菱的举动引发了悬念。

  “如果不是三菱态度不明朗,重组的事情不会增加不确定性的。”知情人士如此告诉记者。按照她的表述,目前三菱还不能确定是否退出长丰汽车。

  对于这个问题,三菱至今讳莫如深。在5月19日给记者的回复中,三菱汽车北京事务所表示,“由于本案涉及广汽集团,三菱汽车不便就具体案件发表评论。”不过数次强调要继续加强在华国产车、进口车及发动机的生产。

  事实上,三菱退出长丰汽车,正是此项重组的关键。如果不退出,广汽无法对长丰进行整合,也无法与三菱重新组建合资公司,那么广汽的一部分目的(获得三菱SUV平台)也就无法达到。

  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前广汽的方案已得到三菱的口头同意。2008年8月和10月,长丰集团董事长李建新两次陪同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和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造访位于日本名古屋的三菱汽车总部后,三方的共识基本达成。

  记者了解到,三菱之所以同意该方案,是因为可实现同等股比,可扩大在合资公司的主导性,扩大三菱在华业务规模。

  在兴业证券分析师看来,三菱的态度的确将延缓长丰重组的进程。“这与三菱受金融危机影响,无力增加新投资有关,也有抬高收购价格方面的考虑。”

  三菱与长丰至今已有13年技术合作历史,长丰对三菱技术非常依赖。直至今日,除国产帕杰罗外,猎豹CS6、CS7和骐菱的底盘技术和部分发动机技术也从三菱引进。

  资深分析师贾新光表示,广汽重组长丰的很大部分目的是与三菱合作,如果三菱不明朗,往后的合作很难开展。

  陈正初同样担心三菱态度影响重组。5月16日接受采访时他表示:“妨碍企业发展的人和事,都会受到社会唾弃。我想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三菱没理由不支持。”

  (杨开然)

【编辑:王峥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