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10-20万元车型投诉猛增 新车质量难乐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一季度10-20万元车型投诉猛增 新车质量难乐观
2010年05月14日 15:28 来源:消费质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中国质量协会发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一季度投诉主要集中在新车质量方面。

  车市现象:新车质量难乐观

  新车质量向来是车主投诉重点。在今年一季度中,汽车产品2年内出现问题的投诉占到总投诉量的90%以上,其中,6个月以内出现问题的投诉占60%以上,相比上季度,增加2.1%,说明半年以内的新车质量依然呈下降趋势。其中,按购车时间分析,6个月以内的占60.6%;7至12个月的占14.4%。

  按汽车产品保修期(时间、里程两项指标以先到为准)按6万公里计,本季度汽车产品近95%的投诉出现在保修里程内,其中,1万公里内出现问题的汽车产品投诉占总投诉量近一半,相比上个季度增加了4.4%,表明新车出现问题的时间在缩短。

  在车价区范围上,30万元以下的车型投诉占总投诉量的94.6%,相比上季度略有降低,其中10万至20万元车型的投诉增加明显,增加了11.3%,5万至10万元车型投诉下降明显。

  报告显示,购入半年以内的新车投诉占到49.5%,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车质量下降明显。

  车主投诉:新车上路问题多

  今年购车的谭先生告诉记者,自2月份购车以来,他的新车小毛病不断,雨刮、玻璃窗等易损件常出现小问题。而最令人气愤的是,这些小部件的维修费用都要自己掏钱。

  去年购车的谢先生新车到手第二天,就发现车尾部的排量标志1.8T的“1”字掉了;10天后他开车外出,又发现车前保险杠掉了小孩子巴掌大的一块漆,引擎盖上的喷水口也裂了;打开前引擎盖,右前方的一颗螺丝也有问题,缺少和左边螺丝一样的统一编码。

  而今年春节前刚买车的杜先生也表示,虽然现在的汽车配置比以前好了,但车辆的质量却明显大不如前,新车均会出现跑偏的问题。据杜先生介绍,自己朋友新买的车曾出现发动机异响现象,而且久修也没能解决问题。由于出现质量问题得不到保修期内的合理解决,后续可能出现的汽车使用成本增加,杜先生颇为担忧。

  专家分析:质量管理疲惫车型周期缩短 提高产能使质量管理“疲惫”

  记者了解到,在一季度出现质量问题的车辆,很多是在去年下半年购买的,当时正是成都汽车销售打得火热的时候。汽车质量投诉出现在车市热销之后,也引发了业界和广大车主的关注。

  由于去年年初,车企对中国市场趋势判断的偏差,在购置税减半等优惠政策刺激下车市井喷后,车企尽力调整产能。成都科华集团高级工程师罗开俊分析认为,一方面因为产量增多,车企的质量管理体系难免显得 “疲惫”,应付不下来;另一方面,在采购零部件的时候,一些二级供应商进入也降低其性能。

  也有车主表示理解,新车质量投诉集中在10万元左右的A级车型,这个级别的车型本来就是量大、价格低,质量不能跟商务车型比,所以不能过于苛求。“当然车是人造的,有上万个零件的机器,也不能排除确实出现个别的缺陷,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成都某一汽丰田4S店负责人说。

  新车推出周期缩水

  国际上,一款新车从开始研发到退市一般周期是6年至8年,在中国,这个周期已被大幅缩短。2009年上市的新车已超过100款,为历年来之最。目前,中国在售车型已达到了320款,超过了日本的109款,北美的160多款,已相当于欧洲的总量。而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合资品牌即将上市的新车有18款,自主品牌即将上市的新车有30款。而且在三五个月内就推出了上市车型,如此快的速度可能只有中国才有。“推一款新车,并把它迅速催熟,看看势头不对就立即退市,改头换面再推新车型。就像割韭菜一样,图的就是个‘新鲜’。”四川汽车产业协会会长岳有仁表示,人为缩短车型的生命周期正是汽车厂商的一种市场策略。

  而在“推新车”和“降价”已经成了夺取市场销量不二法门的情况下,汽车厂商们正在陷入一个更深的泥潭。“新车失宠,降价不灵”有经销商如是叹息。“这一招用多了,磨蚀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在成都市汽车工程学会专家丁树雄看来,各种真真假假的新车型频繁上市,消费者在无所适从的情况下开始保持观望。

  四川省消委秘书长刘亚兵在分析汽车类投诉上升的原因时也持同样观点,一些厂家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试图通过频繁推出新车型来吸引消费者,而这就在无形中缩短了新车型的上市周期,使一些新车“先天不足”。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