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报:自主车企何以“召回冷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中国质量报:自主车企何以“召回冷淡”

2010年08月17日 09:24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召回还是不召回?相信若是没人管着,10个车企得有9个选择后者。原因很简单:责任心、美誉之类,嘴上说说还行,花钱动真格的,能省就省了吧。搞清了企业原始而永远不灭的逐利本性,如今广受批评的自主车企“召回冷淡”表现也就容易理解了。

  如果明白“冷淡”是相对于“冲动”或“热情”而言的内心反应,那么批评自主车企“召回冷淡”是否就意味着对非自主车企“召回热情”的表扬呢?应该不是。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犯了错能够进行自我批评,可以被原谅,视情况还能得到褒扬,但事不过三,若他一再地犯错,甚至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他就不可原谅了,他的自我批评就只能被当做一种表演了。同样,一些车企在召回上过于频繁,其积极意义就消失了。

  毕竟,召回是基于产品缺陷而存在的,我们既不能看不到“缺陷”二字只为企业召回行为本身贴金,也不必只为了看到召回而让一些企业主动“制造”缺陷。总之,对待企业召回,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不可好即钻皮出羽,坏则吹毛求疵。

  有了如上认识,再谈自主车企“召回冷淡”就容易深入,也容易理解了。

  事实上,如果批评者将所谓的“冷淡”指向自主车企在召回观念上的“不成熟”,就显得比较客观了。要知道,我国召回制度从2004年建立到现在才不过短短6年时间,而作为汽车发达国家的美国,其召回制度则可追溯至1966年。在如此大的时间落差之下,制度本身和制度中的企业表现自然会有很大不同。有专家指出,不折不扣地实施召回制度必须要有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VIN系统、汽车召回组织决策机构及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支撑,而我国政府和企业根本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到“完善”。而且,要形成良好的召回氛围和环境,还有赖于执法环节偏弱甚至不力这个社会难题的彻底解决。

  就自主车企而言,它们在研发、制造、营销工作完成的同时,还要建立召回应对体系,在召回工作上从零做起。也就是说,它们大都处在学爬阶段,而此时硬要它们奔跑,显然超出了其自身的能力。许多专家认为,自主品牌刚刚起步,且欠账多,技术力量薄弱,在积极准备、认真应对、适应召回的过程中,少一些主动召回,更没有指令召回,属情理之中。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拉长了中国汽车适应召回、具备召回规定执行的法律基础的时间过程。这个过程似乎现在也没有结束。

  自主车企“召回冷淡”也不排除客观上它们确有“幸免”召回的原因。有分析人士认为,丰田等世界汽车巨头目前已经开始大量进行模块化生产,并采用通用配件,这种生产方式在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却也具有一个先天不足:不出现问题还好,一旦有问题则必是普遍性的。而这恰恰是召回所要管的事。可自主车企目前尚未先进到模块化阶段,很少用通用件,虽说产品缺陷很多,但它们往往五花八门,一般不具备批量性、普遍性和典型性,企业因此也很容易“避开”召回。当然,自主车企这些年的产品质量确实在提高,这是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重要前提。他们不断完善汽车监测体系和汽车标准体系,选择全球最优秀的厂家采购零部件,管理和研发都已经开始成熟,先天不足的普遍性质量缺陷必然会因此减少。

  说了这么多,主要意图当然不是为自主车企“召回冷淡”开脱,而是希望人们对它们多少保持一点宽容。正如有论者所指出,如今的自主品牌已非昔日“吴下阿蒙”,虽说不上脱胎换骨,但也在品质方面有了巨大提升——对于这样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鼓励显然要比一味的批评更有益。(胡立彪)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