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不断却依然高调 审视比亚迪“秘密战线”(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麻烦不断却依然高调 审视比亚迪“秘密战线”(4)

2010年07月26日 08:57 来源:经济观察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于F3DM的迟迟不能面向个人销售,比亚迪汽车发言人王建钧曾表示:他们不愿意在市场环境和配套设施还不成熟的时候伤害个人消费市场,比亚迪愿意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和其他车企一起把这个市场做大做好。

  比亚迪称,目前,市场环境和配套设施还不成熟,譬如充电站、充电桩设置等设施尚不完善,此外还牵涉电力系统的沟通,以及政府的大力统筹。

  有意思的是,在“环境不成熟”的制约下,比亚迪又推出了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新计划——“进军太阳能电池领域”。比亚迪希望在电动车上,再附加太阳能电池。

  垂直整合

  在比亚迪建设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以弥补电动车“用车环境”时,公司又有了新的打算。

  今年5月,比亚迪在美国洛杉矶金融区,设立“汽车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业务”总部。董事长王传福在现场表示,“希望每个家庭都用上太阳能电池板”,并宣称,公司下一个目标是 “扩大美国市场”,然后,再将重点转移至混合动力车和全电动力车。

  7月13日,比亚迪进军新能源住宅。公司联手美国KBHome,在美国建设环保住宅。据称,此住宅项目集太阳能技术、电池技术和LED照明等多项新能源技术于一身。

  这或许是比亚迪 “扩展美国市场”的一部分,也预示着,未来比亚迪太阳能电池使用方向。

  不过,比亚迪此番联手打造的新能源住宅仅有5套,而所使用的新能源技术,目前并没有商业化。在国内,只是使用在比亚迪自己的“未来村”里。“未来村”是比亚迪在深圳坪山基地的两栋别墅,公司将实验室里的技术应用于此。

  与此同时,比亚迪旗下的IT领域下的——二次充电电池业务,将在今年,进一步增加电池产品应用组合,为开拓电动汽车及储能电站等新的业务领域做准备。

  公司向外界描绘的比亚迪新能源业务是除了IT和汽车外,进入的第三个领域。新能源业务包括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

  比亚迪称,公司将使用“垂直整合”的低成本模式,移植到新能源领域。

  7月22日,比亚迪内部人士对本报称,“公司确实在筹备家电业务”,不过,该人士称,“公司高层在会议中多次交代,此业务目前不允许对外透露。”

  可以预见的是,家电业务应该也成为比亚迪产业链中的一环。

  此外,深圳市政府在富士康寻求产业内陆转移后,更加支持比亚迪,在电动车领域,给予比亚迪极大支持。旗下F3DM和E6两款电动车,分别可获得最高8.9万元和12.9万元的补贴。

  据本报了解,为了支持比亚迪的新能源车,政府特地在当地出租车公司中选出40位5星级司机,驾驶40辆比亚迪的新能源车。这些司机可以不交份子钱,每月工资6000元。

  优渥的条件归结于比亚迪新能源车的电池——每位出租车司机每天只能跑400公里。比亚迪新能源电池分为短充、中充和长充。其中,快充是指半小时充满60%,而长充则需要充满6个小时。深圳出租车司机的实际体验,或为比亚迪新能源电动车带来口碑。

  在新业务产能扩张之余,7月中旬,国土部责成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检察机关,严肃查处比亚迪股份西安二厂非法用地事件,为比亚迪今年业务蒙上阴影。

  据了解,为了“冲击80万辆”的产销目标,比亚迪去年启动扩产西安项目。目前,项目被迫搁浅。

  比亚迪现有整车产能50万辆,其中,西安工厂产能30万辆,公司今年销售目标却为80万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比亚迪2010年上半年销量为28.5万辆。该事件之后,业内担心,公司原本遇冷的汽车销量会再度加剧。

  一段时间以来,比亚迪遭到富达基金减持、大摩下调销量预期和投资评级、A股上市主要操刀人瑞银证券亚洲区主席蔡洪平也宣布离职。7月14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将发行A股的计划延长一年,至2011年9月7日。

  比亚迪拥有一整幅美好的新能源远景,然而,这些仅靠汽车业务的利润支撑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技术新贵”的比亚迪,将如何推动新能源航母,外界拭目以待。(经济观察报记者 万晓晓 魏黎明)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