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争夺斯巴鲁合资项目 斯巴鲁态度模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多方争夺斯巴鲁合资项目 斯巴鲁态度模糊

2010年07月05日 10:35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为一个小众品牌,日本富士重工旗下的斯巴鲁在中国市场上从未像现在这样备受关注,而引发外界关注的原因是其计划国产的消息。

  自2004年开始以进口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斯巴鲁品牌近两三年来增势喜人,到去年总保有量已达10万辆。而年销3万辆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品牌国产化的数量门槛。

  近一段时期以来,有关国内企业与斯巴鲁谈合资的绯闻不断传出。绯闻对象既有在SUV领域有一定优势的地方企业江铃汽车,也有一汽这样资源雄厚的大集团。

  最新的消息是,近期在合资合作上非常活跃的北汽集团也加入这场争夺。日前,北汽集团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北汽近期也在和斯巴鲁谈合作,而且谈得还不错。

  在看到中国汽车市场跃升全球第一、提前来华布局的一线大品牌收获颇丰后,斯巴鲁、捷豹路虎等小众二线品牌再也按捺不住,开始酝酿国产。这些品牌形象不错、有技术特色的二线品牌也成为扩张心切的国内车企眼中的香饽饽。

  多方争夺

  2002年黯然退出中国合资项目的富士重工或许没有料到,自己旗下的斯巴鲁品牌在中国市场会大受欢迎。

  这个2004年才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车品牌,销量一路猛增,2009年达到3.5万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进口车前三甲。今年,斯巴鲁在中国的销量有望突破5万辆,在中国的保有量也已达到10万辆。对于一个品牌知名度并不高、市场推广投入也不大的二线品牌来说,取得这样的业绩相当不错。

  由于业界普遍认为进口车年销3万辆就具备了国产的基础,加上之前斯巴鲁中国的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过销量到规模后会考虑国产,因此,近期斯巴鲁国产的消息也不断传来,与之接洽的绯闻对象也接连冒出水面。

  在斯巴鲁与江铃汽车、一汽集团传出绯闻之际,在产能扩张、合资收购方面身影活跃的北汽集团也加入进来。

  日前,北汽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正在和斯巴鲁谈合作。“最近几个月一直在谈,集团领导也很重视这个项目,目前看还是比较有把握的。”该人士在电话中透露。

  在国内汽车集团中实力稍逊一筹的北汽集团,近来一直想通过国内外的合资收购,快速扩充产能、做大规模。之前,北汽曾积极参与福汽集团旗下福建戴姆勒与东南汽车的收购,也传出过与众泰汽车、力帆汽车等车坛小字辈企业洽谈收购的消息。

  北汽参与斯巴鲁国产项目的争夺,并不令人意外。虽然这个项目并不能像收购东南、众泰汽车那样快速壮大北汽集团的自主品牌队伍,但对北汽来说,多一个合资企业也很有价值。

  目前北汽集团旗下有两家合资企业,北京现代与北京奔驰,生产高端车的北京奔驰短期内难以在销量上有很大贡献。而上汽、东风、一汽等汽车集团旗下至少有两家贡献销量的合资企业。但在大众、丰田、通用等一线大牌已经用完在中国的两个合资名额、布局已经确定的局面下,北汽集团想寻找新的合资伙伴并不容易。

  品牌尚可且有SUV技术优势的斯巴鲁品牌,对于北汽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合资对象。而且北汽本身在SUV领域也有基础,北汽与克莱斯勒合资的北京吉普项目曾是国内第一桩合资项目,曾经多年畅销的北京吉普也为北汽留下了不少遗产。前不久北汽与众泰汽车接洽谈收购,就是看中后者在小型SUV领域的优势,希望能和北汽原有的SUV产品形成互补,将北汽在SUV领域的积累发扬光大。

  而在SUV领域的积累,同样也是偏安一隅的江铃汽车集团与斯巴鲁接洽的理由。

  6月上旬,有媒体报道称“捷豹路虎有望选址南昌国产”,记者就此消息向江铃集团内部的一位人士求证时,未曾想该人士却给出意外回应:“没有听说捷豹路虎跟江铃接洽,但是斯巴鲁倒是有这个意向,而且我们双方已经洽谈了一段时间。”

  据记者掌握的情况,最有资格与斯巴鲁展开合作的,不是江铃股份也不是江铃控股,而是南昌市国资委100%控股的江铃集团。理由很明显,江铃股份是江铃集团和美国福特汽车组建的中外合资公司 (福特持股30%),主要生产福特轻客和江铃轻卡产品,不可能绕过福特再引进第三方股东。而江铃控股是江铃集团与长安集团2004年组建的50%对50%的合资公司,主要生产的是陆风品牌SUV、皮卡和轿车产品。目前陆风仍在亏损,所以对于任何一家跨国公司而言,都不是一个理想的合资合作对象。

  100%自主的江铃集团是一个独立的平台,可以选择跟福特和长安合资,也可以与其他跨国公司进行合资。而且江铃集团与长安集团合资合作并不理想,希望在乘用车领域有更大发展的江铃集团另寻其他合作伙伴也在情理之中。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江铃集团所在的小蓝经济开发区,已经将汽车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当地政府为吸引跨国公司落户投资,出台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鼓励政策,他们不仅主动向捷豹路虎这样的豪华品牌抛出“投资邀约”的橄榄枝,而且广泛接洽像斯巴鲁这样急于在中国寻找国产落地的二线汽车品牌。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在媒体披露“江铃与斯巴鲁接洽”两周后,江铃集团方面并没有出面予以澄清。而南昌市经贸委官员的一句 “双方可能进行零部件方面的合作,目前项目仍在洽谈中”的表态,再次让外界对于江铃与斯巴鲁之间的谈判合作的下文充满“期待”。

  如果斯巴鲁国产是以SUV领域优势作为遴选标准的话,长城汽车、中兴汽车等同样在SUV领域做得不错的国内车企,也是潜在合作对象。

  除了北汽、江铃等有SUV基础的企业,一汽集团也与斯巴鲁传出绯闻。双方的绯闻则是出于另外一种逻辑。丰田汽车是富士重工的大股东,持有富士重工16%的股份。丰田汽车已经与一汽集团建立合资关系,斯巴鲁借道一汽与丰田的合资企业,可以实现快速国产。

  事实上,自从斯巴鲁国产的消息传出后,业内就猜测斯巴鲁最有可能采取借道丰田合资企业的方式。不过,对于与斯巴鲁密切接触的消息,一汽集团官方并未回应。

  斯巴鲁态度模糊

  对于日前一桩接一桩的绯闻,之前曾明确表示销量超过3万辆以后就考虑国产的斯巴鲁中国却打起了太极。

  早在去年7月份,有海外媒体报道,随着中国市场对SUV车型需求的增长,富士重工正在考虑在中国设立工厂生产斯巴鲁品牌的车型。

  斯巴鲁品牌在国内的三大区域代理商之一,庞大汽车集团也一度传出想将斯巴鲁车型引进国产的消息。

  前不久,斯巴鲁中国将其零部件价格全线下调,降幅高达40%。这被认为是推动销量,为国产化铺路的重大举措。中冀斯巴鲁公司总经理李金勇在重庆车展上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3年内,斯巴鲁将选择一款目前热销的车型进行国产,并建立配套设施,国产后的车辆售价和零配件价格,还将有下探空间。”这一表态更是将斯巴鲁国产的传闻推向更高峰。

  但是,对于这些并非空穴来风的传闻,斯巴鲁中国的人士却不愿表明态度。

  在 “2010年斯巴鲁生态环保之旅”启动仪式上,斯巴鲁汽车市场企划部部长高桥一哉谨慎地表态,斯巴鲁国产目前并没有明确时间表。“如果今后的销量还会持续上升,我们当然会考虑国产,并且这也是决定斯巴鲁是否国产最主要的因素。不过,国产一事最终还是要总部来决定。目前我们没有接到任何这方面的通知。”

  在记者的追问下,高桥一哉也透露,确实已有中国的汽车厂家在找斯巴鲁商谈合资一事。但他并没有透露有哪些厂家。

  二线品牌合资路

  虽然尚无明确时间表,斯巴鲁国产已经在有意扩大乘用车业务的国内企业中掀起不小的波澜。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富士重工手中的四驱驱动系统、水平对置发动机技术,还是有不小的新引力。而品牌知名度不高也很少做品牌推广的斯巴鲁品牌,也正是靠着独特的技术、出色操控性与亲民的价格,在进口车市场取得高增长。

  曾志凌认为,目前国内追求操控性的车型越来越多,会对斯巴鲁这样的进口车造成挑战。斯巴鲁品牌并不是高端品牌,不需要太担心国产化后价格降低而造成的品牌困扰。而且在SUV领域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对于那些错过与一线大品牌合资的国内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合资对象。

  但是,也有人担心斯巴鲁国产后品牌特色丧失的问题,一直以来,斯巴鲁是靠着 “进口车、操控性与亲民价格”这样的旗帜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给那些想要进口车的品牌与操控性,但又无法负担宝马奔驰等高端品牌的消费者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自斯巴鲁国产的消息传出后,网络上有关斯巴鲁的论坛内,已经有用户担心:“国产斯巴鲁还能叫斯巴鲁吗?”

  对于富士重工来说,重新在中国尝试合资也并非容易的决定,需要克服上一次并不愉快的合资经历留下的心理阴影。早在1992年,富士重工就与军工背景的贵航集团,将旗下的畅销的微型车以技术合作的方式引入国内,在首战不利后,富士重工又加注投资,投资4.5亿元入股贵州云雀,并直接派驻经营管理人员到贵州云雀。无奈这些努力并未改变贵州云雀销量不振的局面,2002年,富士重工选择退出贵州云雀。

  有了上一次失败的经验,富士重工在此次合资对象的选择上当然会更加慎重。选择借道丰田与一汽的合资企业,无需走中国政府的新合资项目立项的审批流程,而且可以借助丰田、一汽两大巨头的资源优势,投入也小,能较快实现斯巴鲁的国产。

  但也有弊端,借道一汽与丰田的合作关系,斯巴鲁无法在合资公司中占50%的比例,如果只是以技术转让或部分入股的方式国产,未来斯巴鲁在合资公司中的话语权有限,难免受到牵制。马自达在与长安、福特三方的合资公司中的弱势地位,以及三菱在中国两家合资企业中面临的尴尬,已经提供了前车之鉴。

  如果选择与江铃、北汽等企业新成立股比对等的合资公司,在政府主管部门严控产能扩张、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增合资项目的情况下,合资企业审批难度比较大,即便获得审批,也要从头做起,打造自己的采购生产体系,销售渠道也需要调整。这些都意味着更大的投资与风险。

  对于富士重工与斯巴鲁品牌来说,是以较小投入,借助一汽与丰田的合作引进一款车型探探路,还是一步到位,大投入成立股权对等的合资公司?这是一个问题。(耿慧丽 杨小林)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