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6日电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记者日前在一些高校采访时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亟待拿出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重视不够,投入太少。“学校可以花几十万、上百万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但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却往往舍不得投入,”一位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主任抱怨说:“心理咨询室要配备心理测量软件、普查读卡机,但一些学校连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网上咨询上不了网,电话还是个分机……”据调查,一些高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认为它是软任务,只要防止学生别出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干多干少差不多。
二是队伍人数少、力量弱。据统计,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400∶1,而记者所调查的几所高校大致为10000∶1,在一所3万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只有两个人;另一所近8000名在校生的学校,“专职”教师还带着品德、伦理课。此外,兼职教师也同样数量不足。于是就出现了只能上大课讲座,很难面对面个别交流的局面。
三是待遇偏低。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兼职教师和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工作量或给予报酬。”而据调查,除了少数学校给了较少的报酬外,大多数学校的兼职教师都是分文没有。一位老师说,兼职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讲座辅导,一讲就是半天或一个晚上,这样长期“奉献”势必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编制、归属不清。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较乱,归属不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的归属学生处、团委,有的设在马列部、德育部,有的是行政编制,有的编制、级别都含糊不清。这给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统计、考核评估、职称晋升等都带来了不便。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应正视并解决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实施纲要》的要求,切实做到领导责任落实、机构设置落实、队伍建设落实、制度建设落实、工作场地落实、经费投入落实,把这项工作抓实办好。(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