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3日电 香港特首董建华将于下星期三(一月八日)发表他第六份﹑亦是他连任第二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首份施政报告。面对新环境和新挑战﹐这份施政报告如何用新思维﹑新创意来勾划出香港未来的发展蓝图﹐令人关注。
香港大公报刊出“施政报告前瞻系列﹐就香港各方面问题作出探讨。据悉﹐董建华会重点勾勒第二届特区政府未来五年的施政蓝图﹐就几项重大政策阐述施政的大方向及目标﹐不会详细交代每一项政策﹐故这份施政报告将会十分精简﹐目标在一小时内完成。
作为未来五年的施政总纲领﹐今年的施政报告意义深远﹐大家期望行政长官能总结第一届任期的五年施政经验﹐认清当今局势﹐在报告内为香港低迷已久的经济指出一条新出路﹐而其中应该包括如何加快﹑扩大本港与珠三角融合的速度﹑广度及深度。
粤港经济唇齿相依自回归后﹐社会上已有不少学者提出﹐香港劳动﹑土地及生产的成本高昂﹐工业生产失去规模经济效益﹐再不能走工业为主的回头路﹐代之而起的是走高增值服务一途。内地经济正蓬勃发展﹐而服务业普遍处于起步阶段﹐最适合作为本地输出高增值服务的市场腹地。而在广大的内地辽宁省阔腹地中﹐拥有五千万人口﹑经济正迅速腾飞的珠三角﹐与香港最有地缘之利。
事实上﹐穗﹑港及澳门的经济关系目前已从地理上的一衣带水﹐提升到结构上的唇齿相依。广东省是“世界工厂“﹐香港可提供高增值服务﹐澳门赌博娱乐事业蓬勃﹐三地经济分工自然﹐各有优势。香港如能成功与珠三角融合﹐整合为一个经济圈﹐竞争力绝对不逊于东盟﹐甚至欧盟等自由贸易圈。或者说得准确一些﹐只有行融合之路﹐东方之珠的光华才不会被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淹没。
董建华在九八年的施政报告中已提出与珠三角融合的概念﹐加上香港近年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九一一事件等影响﹐在外受到东南亚地区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的压力﹐在内面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头痛难题﹐亟需谋求出路﹐特区官员近一﹑两年渐渐明白内地与香港经济关系的重要性。
过去一年﹐经过董建华及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多次前往广东省交流参观﹐穗港之间的合作交融取得很大进展﹐包括落马洲口岸于今年农历新年前实施二十四小时通关﹑广东省开放出入境条文的关卡﹐便利内地同胞来港旅游﹐如广东省的流动人口可直接在穗申请港澳游﹐以及区内五大机场合作开拓市场等﹐这些成果是值得肯定的。
大家应该清楚﹐在现今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珠三角融合的工程﹐越慢完成﹐效益越小﹐例如珠三角与香港的自由贸易安排﹐如拖上两﹑三年﹐当中国入世对服务业开放的承诺期一过﹐那机会便会白白错过﹐有违社会的最初期望。
粤港经济合作涉及两地政府的决定﹐甚至需要中央的协调﹐进度问题并非香港特区单方面可控制。事实上﹐随着两地经济近年不断拉近﹐广州方面对融合一事“热面孔﹑冷心肠”的传闻亦不胫而走。不过﹐特区政府至少应表现出决心及魄力﹐在有利推动珠三角融合之余﹐亦给香港商界及市民信心。而这正是特区政府有待改善之处。
珠三角与香港获优势互补﹐共创双赢﹐并非套话。董建华未来五年的政绩如何﹐很大程度便在于能否带领香港走上与珠三角成功融合的康庄大道。我们期望施政报告能拿出魄力及决心﹐在这方面展现一套具突破性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