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一月二日电题:水稻航天育种新突破
——访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
中新社记者陈国明
由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与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所长王乌齐等专家利用高科技的航天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培育出中晚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特优航一号”,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米质好等特点,是水稻航天育种新突破。这是福建省第一个利用高科技的航天技术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于二00二年十月通过福建省技术鉴定。为此,记者日前专访了谢华安院长。
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农作物种子的诱变作用来产生有益变异,并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方法。
谢华安告诉记者,世界上利用卫星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的工作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九七年全球发射空间生命科学卫星近一百二十个、搭载植物材料有三十八次,其中前苏联十六次、美国十四次,中国八次。中国的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中、美、俄)。
自一九八七年中期至二00一年初,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十次植物种子的搭载试验,涉及到主要粮棉油及蔬菜、瓜果等作物品种,经国内二十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众多研究单位的育种工作者进行地面种植试验,育成了一批丰产、优质、早熟、多抗的作物新品系,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产量有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取得了一批可喜的航天育种成果或阶段性成果。
谢华安说,福建省农科院自一九九六年以来,开展了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搭载明恢八六等超级稻干种子的空间诱变育种研究,回收的种子经过福州、三亚、上杭、南靖等不同生态地点的种植,成效显著。一九九九年育成了比明恢八六超级稻植株更高、穗长更长、米质更优、抗瘟性更强的恢复系航一号;配组的特优航一号参加二000、二00一年福建省晚杂优区试,产量比对照超高产水稻汕优六三分别增产百分之九点六六和百分之九点五六,达到极显著水平。今年“特优航一号”参加全省晚稻新组合生产试验,全省汇总亩产四百九十五点五七公斤,居参试组合之首,且该组合米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六项指标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三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
谈到近几年的航天育种,谢华安说,“特优航一号适应性广,可在福建省南部作早稻种植,其他地区作中稻或晚稻种植。他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空间诱变——这种经实践已证明既能明显改良作物某些农艺性状的变异,又可能获得地面育种所难以得到且对重要经济性状产生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的技术,将成为推动中国二十一世纪农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手段之一,福建省水稻育种工作也将借助航天的火箭登上一个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