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2日电 据新华网报道,2002年,台湾当局继续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设置障碍,两岸经贸交流长期所处的“间接、单向”状态没能打破。但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经贸交流获得长足发展,再度迈上新台阶:祖国大陆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也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是祖国大陆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市场。
贸易投资大幅增长
2002年是两岸先后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两岸间接贸易额不断扩大。据海关最新统计,前11个月,两岸贸易总额为402.8亿美元,同比增长38%。截至11月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达2635.49亿美元,其中祖国大陆对台湾出口419.38亿美元,自台湾进口2215.97亿美元。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目前占台湾出口总额的25%以上。
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持续增长。外经贸部统计显示,1至11月新批台资项目4385项,合同台资金额60.5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3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9.7%、3%和30.6%。截至11月底,累计台商投资项目55617个,合同台资金额616.14亿美元,实际到资331.59亿美元。
两岸产业合作层次提高
2002年,众多台湾科技企业继续前往祖国大陆投资设厂,两岸产业合作的层次有所提高。从投资区域看,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之后,台商开始把投资目光投向中西部地区。
两岸金融合作取得进展。祖国大陆继批准成立了2家台资银行、12家台资证券公司代表处和5家保险公司代表处之后,2002年又批准了台湾7家银行、7家保险公司和3家证券公司在祖国大陆设立代表机构。
随着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两岸经贸人士往来更加热络。广大台商为寻求到祖国大陆发展的商机,组团到祖国大陆考察、投资及从事其他商务交流的人数和团组逐年增加;祖国大陆赴台从事经贸考察、交流的团组也逐年增加。国务院台办经济局的统计显示,2002年1至11月份,祖国大陆赴台从事经贸考察与交流团组1989个,共12661人次。
一年来的实践再次证明,祖国大陆是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两岸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是,目前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台湾当局在有限度调整大陆经贸政策的同时,继续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设置障碍,阻碍了两岸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通”形势出现新变化
“三通”,是2002年两岸经贸交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两岸“三通”形势在2002年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两岸经贸交流发展至今,开放全面“三通”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为了促进“三通”早日实现,祖国大陆方面一再表示,“三通”是两岸间的事,是经济问题,不应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三通”技术性、业务性商谈中,可以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但也绝不能说成是“国与国”之间的“三通”,只要做到这一点,双方就可以通过民间协商,使用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和飞机,进港时挂公司旗或标志旗,就可以尽快通起来。祖国大陆方面的政策宣示得到了台湾广大工商业者和各界人士的赞同和支持。
台湾各界特别是工商界要求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台湾一些党派团体的推动下,台湾当局正面临着修改限制两岸“三通”有关规定的局面。
年底,在岛内各界的强烈呼吁下,台湾当局通过了“大陆台商春节返乡专案”,允许台湾民航业者在春节期间以包机方式运载祖国大陆台商回乡过年。但同时又规定,包机仍“须经港澳中转”,不准直航;包机只准台湾航商经营,不让祖国大陆航运公司参与。这种规定,不仅增加了航空公司和旅客的负担,浪费时间,又不符合“双向互利”的原则。尽管如此,从广大台商的切身利益考虑,祖国大陆方面还是对此给予了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并以诚意配合来推动实现。至2002年底,包机春运台商一事似成未成,能否真正成行,要看台湾当局是否有诚意。
两岸经贸合作双赢被预期
祖国大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为今后两岸经贸交流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国台办经济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从目前两岸经贸交流的态势看,在今后的几年里,两岸贸易仍会大幅增长,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也将继续扩大,两岸经贸交流活动仍会高潮迭起,两岸经济会逐步形成并巩固互动与互补的格局。
第一,祖国大陆经济目前在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投资潜力也被世界看好,这种良好势头还会继续,相信两岸的经贸交流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二,祖国大陆的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会进一步得到改善,市场会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吸引力会加强,影响力也会扩大。加上在土地、劳动力成本上的明显优势,将会吸引更多的台商选择到祖国大陆来投资。
第三,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投资结构、规模与方式、区域等方面会发生相应变化。
两岸经济关系向前发展是大势所趋,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则是提升两岸经济合作水平,使两岸经贸双赢、造福两岸同胞的根本途径。(朱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