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30日电 北京时间今日凌晨0:40时,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从酒泉发射升空,并于十多分钟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青年报今天刊文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三位“少帅”。
这三位“少帅”分别是:张庆伟,41岁,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袁家军,40岁,“神舟”四号飞船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第十一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雷凡培,39岁,“神舟”四号火箭发动机系统主要负责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12月29日刚刚当选第十三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张庆伟从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起,十多年间中国航天的重大事件,他几乎都参与其中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88年,刚刚毕业的张庆伟凭借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过硬功夫,解决了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亚洲一号”卫星时星箭分离方面的重要瓶颈。1990年4月,“亚洲一号”发射成功,张庆伟脱颖而出,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3个月后,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张庆伟因为成功解决了整流罩分离难题,再次成为航天系统的明星人物。
1991年,张庆伟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执笔起草了关于中国进行载人飞船试验的论证报告,并任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1996年,中国发射卫星连续数次失败,元气大伤。关键时刻,张庆伟临危受命,担任长征火箭发射卫星的责任人和发射队队长,为长征系列火箭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打了个翻身仗。
1999年,在“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发射中,张庆伟担任副总指挥,临场镇静决策,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久,他以高票当选为该年度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袁家军1984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与应用力学系,1987年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学位。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对技术的准确理解与把握,使袁家军很快从年轻的航天人中脱颖而出。
1995年,袁家军担任“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系统第一副总指挥后,组织制订出一套适合飞船研制特点的并行工程管理办法。1999年底,他圆满完成了“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发射任务。2000年4月,袁再任“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成功指挥了“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
三艘飞船的漂亮飞天,使袁家军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少帅军团”中的领军人物。
1999年11月24日,江泽民主席到航天城观看返回舱时,听罢袁家军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的汇报,十分高兴:“这位年轻人才37岁,说明航天事业后继有人。”朱镕基总理视察航天城时,袁家军担纲全过程讲解。合影时,总理特意点名:“刚才介绍情况的那位37岁的副院长在哪里?”
雷凡培于1987年24岁时从西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当时他完全可以留在繁华的都市,走一条舒适的人生道路。但他却一头扎进秦岭深处的三线航天基地,把未来奉献给了我国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事业。
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突破了一系列核心航天技术,拥有火箭发动机等关键航天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这其中,就饱含着雷凡培和他的同事们付出的艰辛努力。
火箭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不断改进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给中国火箭打造一颗实实在在的“中国心”。这是雷凡培和同事们多年的心愿,他们为此不懈地奋斗着。
雷凡培投身航天事业之后不久,中国长征火箭就走向了世界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从1990年4月发射“亚洲一号”卫星起,到2002年5月发射风云卫星和海洋卫星,长征火箭每次发射,都采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一、二级火箭的动力系统。
1992年,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用于发射“神舟”飞船的长征2F火箭,其一级火箭芯级、助推级和二级火箭的发动机全部由雷凡培所在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研制。他们对火箭发动机进行了适应性改进,进行了20余次地面可靠性热试车,为长征2F火箭发射“神舟”飞船奠定了坚实的动力基础。
多年来,雷凡培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生产的火箭发动机在历次航天发射中一直保持着100%的成功率,并成功地突破了某新型尖端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运载火箭核心动力技术,让中国火箭有了一颗实实在在的“中国心”。
昨天,雷凡培当选第十三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不知正忙碌在“神舟”四号发射现场的他是否知道这个喜讯。
文章说,这三位领军人物、三位“十大杰出青年”,正是成千上万为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而奋斗的青年科技精英的缩影。(杨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