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写了一本《逃离大学》的书后,我的邮箱里经常塞满了在校的或刚刚离校的大学生发来的邮件。在这些来信里,谈得最多的竟是对大学教育质量的不满和质疑。
一位大二学生来信说:“在一所全国闻名、号称中国法学最高学府的法学院里,我有一种受欺诈的感觉。算算学费(只是学费),再算算课时,平均每节课我们每个人要付近10块钱。且不说这10块钱是父母的血汗,即使是天上掉下来的,我也想问问给的值不值?不知那些教授们每个月领到工资数钱的时候,有没有在心里想过这些钱背后一双双迷茫的眼睛和渴望知识渴望激情的心灵。学生也可以算是消费者,可是我们在付钱之后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找谁?!”
一位刚进大四的学生自诉经历说:“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全国重点大学,自从学校制定了不及格者必须交钱补考的政策后,班上不及格的人数反而越来越多。大三上学期我有一门课不及格,去交补考费时才知道,补考的价码又上涨了,一个学分已由上一年的50元涨到了100元,我不及格的那门课是3个学分。当我交了300元补考费后,我却被告知,由于学校下学期不开这门课了,所以我不能补考这门课,学校让我补考一门与我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理由是那门课有开讲的老师。我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一位大学生说:“进了大学后,我经常逃课,原因很简单,那些课确实没什么意思,教材死板、教法单一,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没什么交流,老师似乎是在无奈地教,我们呢,在无奈地学,大家都很无奈。我希望的大学不是这个样子,至少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教育部官员近日透露,中国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去年为13.2%,今年已突破15%,而15%标志着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近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加大扩招步伐,极大地满足了社会需求。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成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既然上大学得自己掏钱,那么,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就理应得到保质保量的教育。如今,有对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假,有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的机构,有专为消费者开设的投诉热线。但是,如果教育质量出了问题,谁来打假?谁来监督?向谁举报?换一句话来说:谁来监督大学?
由于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长期短缺,高等教育一直是精英教育,它从没成为过大众的消费品,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学生是免费接受教育的受益者,校方是代表国家的施惠者,不平等的关系决定了不对等的地位。但是今天不同,上大学得自己掏钱,“消费者”希望自己得到的“商品”物有所值,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在教育这个特殊的市场上,买方和卖方的地位是相等的,权利也应是相等的。
谁来监督大学的教育质量,谁来保护大学生的利益,这是一个不能不令人深思的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吴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