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英达:电视改变了300年欣赏喜剧的方式

2002年12月19日 16:51

  人家美国的《新闻周刊》充满尊敬地送了英达一顶“中国情景喜剧之父”的高帽子,不!英达可不答应,不是他谦虚,而是这个称号他觉得太庄重,他扛着太累,于是他当众严肃纠正说:“我啊,应该是中国情景喜剧之爹地。”

  ●情景喜剧诞生超前了

  南方周末:情景喜剧多是反映城市生活,似乎是城市生活的发展为情景喜剧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英达:老实说,情景喜剧刚出来的时候是超前了一点的,我们当时以为土壤是合适了,但刚出来的时候,观众是没有那么喜爱,没那么理解的。我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当时电视拍摄条件还不是太成熟,拍电视剧还像拍电影似的,室内剧都没有出现,情景喜剧更是一个离谱的事情。1990年拍《渴望》,它不是喜剧但是多是在室内拍摄的,轰动全国,因为当时没有这种形式。如果在这之前你提出拍情景喜剧,人家都不知道你在讲些什么东西。所以说情景喜剧的发展跟室内剧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编辑部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情景喜剧题材,如果当时这个剧交到我手里我就会把他拍成情景喜剧。

  多数情景喜剧是城市家庭类的,我倒不认为是城市文化本身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档次,很多人都还不明白什么是情景喜剧,是不是带有喜剧风格的或者调侃的就是情景喜剧?不是的。情景喜剧和别的剧种相比啊,它惟一的不同就是有观众的笑声。

  真正跟着城市发展走的不一定受到观众的理解。像《中国餐馆》和《网虫日记》都过于超前了,它违背了喜剧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喜剧中的人物应该比观众更低,有时候人物可能比观众高,但所处的环境低,喜剧人物一定要比观众可怜才行,一旦比观众高的人物做成喜剧,观众一看,你比我还强了那有什么可笑啊?有些观念啊,看起来很新鲜,观众也笑不出来,他不理解。包括我们搞了一些很时尚,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包袱的设计铺垫,老百姓不能理解。

  南方周末:以前的电视剧人物很少有那种自然的普通人的语言,说的是“神话”,可是情景喜剧的发端就是直接运用了城市生活老百姓的通俗语言,说的是“人话”,这可以看作是情景喜剧在电视剧或者喜剧发展方向上的重要作用吧。

  英达:我们的情景喜剧可能是个划时代的东西,但是没有你所说的那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平民化的语言或者口语中的幽默,早就有大师在做了,其中特别优秀的,以前有老舍,精彩程度绝对不在王朔以下。在语言上我们确实曾经经历过一个倒退,从“文革”后才又重新开始捡起我们日常生活中幽默的东西。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的转变,我们确实在这里面做了一些工作,尤其是在幽默方面我们做的工作多一些。对电视剧方向的影响我们也不是始作俑者,因为前面还有《编辑部的故事》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包括《渴望》,它当时为什么会万人空巷,从情节上来讲,它不过是绕着弯的胡编,就是表演风格上的自然,语言的口语化吸引人。实际上到了1992年,我和王朔酝酿情景喜剧以及后来形成的情景喜剧的这整个风格,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只是在接过了前人的接力棒,并且跑得更远更快一些。但这个作用决不是我们在那个时候能预料的。王朔的风格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那些细节性的身材式的大的风格都是梁左建立的。我呢,是梁左的合作者中最能体现他这种风格的。要说我们三个人的关系,那就是王朔是策划,梁左是编剧,我是导演。

  ●●情景喜剧阻力来自何处

  南方周末:情景喜剧发展十年,我们似乎看不到它的成长和进步,似乎还是一种模式演到底,那么它的这10年难道就只是一个守成的过程?

  英达:我们说它是10周年,那是从我和王朔在1992年11月份的时候在那里议论和筹划这个事情算起,其实观众真正看到情景喜剧只有八九年左右。从《我爱我家》开始才看到情景喜剧是怎样的一个东西。到现在为止,中国情景喜剧还没有达到情景喜剧应该达到的水准,还轮不到我们去探索新的东西。如果我们真正达到了它的完美状态才能去创新和突破。

  南方周末:这个完美标准你指的是什么?

  英达:要说他有一个祖师爷或者可以学习的目标,那就是国外的情景喜剧。情景喜剧是一个舶来品,当然主要是美国的,也包括一些其他国家。从《我爱我家》开始,华语地区也开始有地方拍一些方言的情景喜剧,像香港的,台湾的,当然这些是跟我们学的,他们起步比我们还晚。台湾拍过一个还是很有影响的情景喜剧叫做《我们一家都是人》,他们的拍摄和策划者就是到《我爱我家》的拍摄现场看了后回去学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在华语地区是第一家。

  情景喜剧最早出现在美国是以英语为口语的,最早的像《我爱露茜》啊,所以我最早学习或者说进口上货的口岸是美国情景喜剧。

  南方周末:国外的情景喜剧长达1000多集,我们只能拍200多集就不得了了。这种差距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因素形成的呢?

  英达:实际上我觉得更多的还是客观的原因。因为在主观上我们愿意并且能够把它拍下去,但是它的投入非常小,想拍长都很难。另外也有一个社会回报问题,如果社会回报确实好了,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投资方他都愿意。按说到我们280集的情景喜剧,应该进入良性循环了,事实上不但没有,越拍还越亏。这种情况跟整个社会的运转机制有关。我们这事还没有进入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循环。不仅情景喜剧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喜剧也没有。

  南方周末:情景喜剧刚出来的时候,评论不太友好,10年后,情景喜剧还是被有些人认为俗,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进不了电视台的黄金时间。10年了,你还有阻力大、受歧视的感觉吗?

  英达:这个阻力并不是来自于社会。是谁在歧视他?以前可能是媒体,现在媒体已经理解了,那么是谁在歧视他,现在歧视它的只有播出单位——

  电视台。从电视台审片到总编室还没有把情景喜剧放到它应有的位置上。当然,没有也是一件好事,什么时候情景喜剧要是在黄金档出现,这一天迟早是要来的,那就会有无数的天才庸才都来搞情景喜剧,那时候就可能没有我什么事了,所以现在我独占鳌头的局面还得感谢它还没有成为强势。

  南方周末:你已经独占鳌头,寂寞已久,为什么还没有放弃或者转手的意思?

  英达: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英达你干吗非要干情景喜剧?换句话说,你为什么不跟着别人一块搞人家以前搞过的喜剧?因为它是必然的,电视要搞喜剧,就必然要搞情景喜剧,情景喜剧可以说是电视喜剧的惟一形式。以前没有电视喜剧,我们搞电影,喜剧电影,或者是相声、小品都有观众在现场欣赏,没人想过这个道理,喜剧是大伙在一块欣赏的,电视改变了人们300年欣赏喜剧的方式,只有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要是没人和你一块欣赏,这个喜剧就完蛋了,所以没有办法,我们只能把观众或者剧场的概念搬到电视里,那就是情景喜剧。如果写了一个90分的戏,如果没有现场观众的笑,结果就是60分不到。就这么简单。所以我们才在后来给自己制造一系列麻烦,比如把观众请进现场,表演要连贯啊……这是我们这么多年一直都想说明白的。

  南方周末:你需要有个对手来刺激你的创造力吗?

  英达:我不指望这个事情。我原来是希望有这么一个人,希望大家一看情景喜剧是不错,大家有才能的都来拍,后来发现有点难,我自己的起点也比较高,自己都超越不了自己了,对别人来说更有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有个人能横空出世,这恐怕是奢望。情景喜剧不是拣个金子一夜暴富,它里面有些规律性的东西,积累的经验,不可能有个人一夜就把这些经验都积累齐了杀出来。这就促使我想第二步,是不是我可以带一帮人出来,最后形成一种燎原之势,哪怕和我形成竞争。比如刘威,最早参加情景喜剧拍摄的之一,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现在自己就拍了情景喜剧。还有其他一些。我们不把他们看成竞争对手,而是友军,是对我们的一种声势的支持。我们除了是一个情景喜剧的制作工场也是一个情景喜剧的培训学校。希望能用这种方式打破独此一家。一提到情景喜剧就是英氏,这未必是件好事。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卢嵘


 
编辑:王艳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