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2月17日星期二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民航票价新方案呼之欲出 业界:市场化≠低价

2002年12月17日 10:17

  中新网12月17日电 中国民航当局高层近来的动作可算频仍,先是用“禁折令”可能退出历史舞台之类的气球探路,后又公开表白,“新的票价政策近期有望正式出台”。一时间,消费者都认为机票会出现很大的下浮空间。

  然而,有业内人士日前对解放日报表示,民航票价的市场化之路并不意味着低价政策的出台,政府部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表明一种改革的姿态和决心。

  价格市场化是必由之路

  其实在民航总局尚未与三大航空运输集团脱钩之前,市场对机票价格的影响已经不可阻挡。虽然名义上国内可以明折明扣的航线还是民航总局原来公布的15条,但明折明扣“遍地开花”已是公开的秘密,消费者欢迎,航空公司乐意,就连民航区域管理部门也支持。

  市场使然,民航总局自然只能“接受”,所谓的“禁折令”早已是有名无实。试想,全国数千家代理点、售票点,怎么可能每时每刻“看”住它们?

  经济学上有句著名的论断:管理成本过高,最好的办法是不管理。好在民航当局在屡试不得力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要改革了,放弃“禁折令”是市场走到今天的必然选择。

  市场化核心不是降价

  新的票价政策虽然还没有露出“庐山真面目”,但根据权威人士披露的信息,有一点可以肯定,新政策将给予航空公司更大的自主权。航空公司可根据淡季、旺季以及订票时间、舱位、机型的不同,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机票价格实行上下浮动。也就是说,票价高低完全取决于供需的实际情况,有降也可能升。

  在许多人看来,目前我国航空市场运力相对过剩,多数航线竞争过于激烈,为了争取市场,航空公司很可能采取低价入市的手段。其实不然,在价格大战中吃过亏的航空公司不可能不吸取教训;占到80%市场份额的三大航空集团也已与民航总局脱钩,自主管理、自负盈亏是三大集团必须经历的阵痛,效益最大化将成为企业的最大追求。更为关键的是,政府部门今后不是完全不管,“政府仍将通过法规规章和经济杠杆,对价格、市场实施管理和调控,而且更加规范、更加严格,使航空运输市场成为一个理性、有序、公平的市场,这于国家、于企业、于消费者都有利。”

  收益管理有学问

  消费者也不是盲目追求低价的,如果要他们牺牲安全、服务、舒适来获得“蝇头小利”,相信绝大多数人是不乐意的。所以,民航票价体制的改革,或者说价格管理的松动,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看都没有必要考虑低价策略的因素。将在新政策中拥有更多自主权的航空公司,现在的关键倒不是思考如何利用新政策来更好地打折,而是做好“收益管理”这篇文章。

  “多等级多舱位票价体系”不失为一种收益管理的好方法。在这种体系下,有些舱位的票价可能上涨,有些则会大打折扣。美国的航空公司也打折,但大都是经济舱打折,打折的差额用头等舱和公务舱的高价位来补贴。这对于经济舱占大头的中国的航空公司来说可能并不适合,但至少提供了一种思路,就是可以“有赚有赔”,只要总体上能够实现盈利,难就难在怎样掌握这种低价与高价舱位的比例。据说,上海航空公司已悄悄派人赴美学习最新的收益管理理论,看来是在为适应新政策“热身”了。(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郑红陆绮雯)


 
编辑:张明

相关报道:机票价跟着油价走 国内航班票价微幅下调几十元 (2002-12-14 18:05:15)
          国家民航总局下发通知 国内航线票价昨起下调 (2002-12-11 15:19:17)
          民航总局新票价政策制订完毕 票价年内随行就市 (2002-11-29 09:12:19)
          中国民航年内对机票价格松绑 折扣不再遮遮掩掩 (2002-11-26 06:35:05)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