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我国对外经济中最耀眼的“亮点”莫过于外资引进的大幅攀升。据预计,今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将超过500亿美元,全国新批设立外资企业有望突破3万家,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因素推动引资增长
面对前10个月外商直接投资(FDI)20%的较高增速,有人认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长主要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造成的资本外流所致,是发达国家资本分流的结果,属外生性因素,其潜台词是,一旦国际经济形势改善,我国的引资情况将可能随之变化。
针对这种观点,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分析认为,我国利用外资大幅增长,主要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趋好的结果,是内生性因素带来的,并非得益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资本流入的减少。
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认可。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看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被大多数业内研究者列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首要因素似乎已成共识。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逐季提高。一季度增长7.6%,二季度增长8%,三季度增长8.1%。全年GDP将历史性地超过10万亿元,比去年增长8%左右。
正是这10万亿元的GDP总值和13亿人口的大市场才使得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
第二,我国加入WTO后全面履行承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王一鸣总结说,入世后,我国根据世贸规则和规定调整了有关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修订时,凡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内容,都保持了与世贸组织规则相一致的原则。修订后的《指导外商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拓宽了外商投资领域,放宽了股比限制。
中国WTO研究会第一副会长薛荣久具体介绍说,从2002年1月1日起,中国进口关税从15.3%降低到12%;取消了粮食、羊毛、化肥等产品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在一些重要的服务部门颁布新的审批外资进入中国的法规和条例,扩大服务业的开放;国务院近30个部门共清理的法律文件约2300件。
一份中国美国商会的调查,更是生动的说明了投资环境的改善对于国际资本的吸引,80%的在华美国商人相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他们的生意有“积极”或“非常积极”的影响,77%的企业将在明年增加对华投资,79%将扩大在华业务,67%将会扩大在华投资的地理分布。
王一鸣提出的第三个原因是,我国劳动力价格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受过良好教育,纪律性强。中国年轻一代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增强,这些优势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重大环节。
第四,亚洲特别是台港澳及东盟一些国家依然是我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今年上半年这些地区或国家在增加对华投资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美投资,对华投资的增速没有超常之处,在我国外资中的比重也没有明显变化,因此,不存在本应投向美国的资本转投向了中国。
第五,美国今年上半年对华投资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亿多美元,达到24.5亿美元,美国对华投资新增部分占我国外商投资增量部分的比重不大,很难说是美国资本外流的结果。
也就是说,在这份优异的FDI成绩单背后,是我国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巨大变化。随着世贸规则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开始把中国作为了重要的潜在市场,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实现产业升级,也普遍把实施跨国投资战略作为重要的经济政策,在这两股力量的推动下,只要我国这些内生性因素能够保持下去并正常发展,即使流入发达国家外资的增加,也不会减少流入中国的外资。
跨国投资三大特点
分析今年的引资特点,除了频频见诸报端的“我国利用外资增长势头迅猛,直接吸收外资有望创历史最高水平”外,国家计委外资司副司长胡祖才分析指出,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注重本地化经营、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化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三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首先,在外方投资最集中的加工制造业中,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如1997年外商投资电子通信制造业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额的比重仅为6.1%,去年这一领域实际利用外资70.9亿美元,达到15.1%,今年1~10月份,这个比重又进一步上升到17.1%。同时,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发展迅速。
第二个特点是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本地经营。跨国公司将企业的核心部分开始向中国转移,生产、管理、采购、品牌等各个方面都加快了本地化的进程,出现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一体化新趋势。目前,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企业已达400家。世界500强公司中,在华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已超过120家。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28家。
第三个特点是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化。外方独资方式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并呈上升趋势。跨国并购也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面对大量外资的汹涌而来,薛荣久认为,入世初年我国已经开始加强了利用外资的能力:外商投资地区正从南向北、从东向西发展;外资来源也由原来以港澳台为主向欧美跨国资本发展;利用外资的行业也在向环保、城市建设和服务业扩展;利用外资的方式由原来的市场导向性,即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到开始以长期战略目标吸引外资。
与此同时,我国吸引外资也呈现出一些阶段性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赵晋平认为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第一、我国吸收外资快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将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
从新增流量的角度来看,“十五”时期利用外资的增长将难以达到过去20年间的平均增长水平,预计年均增幅为5%~10%。这意味着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必须由注重总量增长效应向注重结构升级效应转变。
第二、外资表现出了一些新的动向。一是投资方式在发生新的变化,外商独资的趋势加快。从今年1~8月的情况来看,在外商实际投资的344亿美元中就有200多亿美元是属于独资的,比重将近2/3。这种变化意味着,中资企业今后希望能够像过去一样通过吸收外资带动其发展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中资企业今后受到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二是随着高技术含量(资本密集型)外商投资项目数目的增加,以往我国通过引资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在逐步下降,以税收优惠吸引外资的政策引导作用也在日渐淡化。
此外,王一鸣还指出,我国目前从发达国家吸纳国际资本的能力还相当有限。流入发达国家的国际资本主要是证券投资(债券和股票)和银行贷款等其他投资。直接投资在美国的外资结构中只占1/4左右,而且绝大部分还是并购投资。而现阶段我国吸纳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的能力较弱,以并购方式吸引直接投资还有许多障碍。
碰撞是难免的
在谈及大量外资流入的利弊得失时,不少专家用“双刃剑”来比喻。这种担心是伴随引资的丰硕成果而来的,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断进入带来的必然是外资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例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由1989年的9.4%上升到2001年的50%;外商投资的重点,已从一般制造业发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活跃,美国《财富》杂志根据调查指出92%以上的跨国公司若干年内将考虑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
面对这种势头,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提出,大量跨国投资的流入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挑战:一是跨国公司发展占据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有可能利用优势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二是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仍然处于投入阶段,有的企业尚未盈利,有的企业则将利润的大多数用于再投资,这样国际资本汇出我国的较少,但预计到2010年左右外资企业将有可能产生近2000亿的利润。此时,若大量利润汇出我国,将会给我国带来外汇、股票等金融风险。三是随着外资企业的增多,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余地可能会减小。四是跨国公司对于商业资源的控制,可能会挤占和垄断内资企业的产品市场,抢占投资机会。
专家认为,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中方企业要在碰撞中有所收获,迅速成长。首先是要培育我国自身的具备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其次,中资企业要利用和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的机会加快发展自己。(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原标题为:如何看待我国跃居全球引资首位? 作者: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