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2月10日星期二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入世周年画外音:中国WTO元年十大流行词汇

2002年12月10日 16:14

  1、承诺

  人们喜欢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说成是对这一组织许下一个重大的诺言。加入WTO前后,WTO及有关国家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均就中国能否顺利履行入世承诺作预测、研讨、评价,还有适时的监控。

  一年来,中国政府也的确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在修改法律法规、增加透明度、开放新领域……。比如到目前为止,国务院有关部门已清理了涉外经济法规2300多件,其中废止了830件,修订了325件。

  但履行承诺之路究竟有多长,有多难,也许谁也说不太清楚。有意思的是,至少从表达上,对其中之难,外国人强调得比我们自己还要多。

  还有一点也有意思:我们在讲中国作出承诺的同时,很少强调另一方面,即WTO及其成员国对中国作出的承诺。

  2、规则

  谈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时,常常挂在人们嘴边的是有关“规则”的一句话:加入WTO以后,我们便既是规则的遵守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

  当然,一般人并不能确切地知道,作为WTO成员后,我们在规则制定方面能起多大作用。而在大概念上,却很清楚一点:加入WTO就是要履行承诺,履行承诺就是要遵守新的游戏规则。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入世谈判美方首席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的说法:“我不认为西方社会让中国符合西方价值观是现实的、合理的。……相容性是不同国家共同努力的一个目标,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步伐,重要的是大家要向同一个方向努力。”

  3、反倾销

  从机遇方面来说,加入WTO对中国企业意味着更多的国际市场机会。谈到这点,没有人不想到中国出口产品的由“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价格竞争优势——既然如此,反倾销也就成了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更何况反倾销现在正在全球呈蔓延趋势。

  本来反倾销是双向的,也是中国人用以对付外国进口产品的武器。但与应付别国指控相比,我们对外的反倾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与其他WTO成员相比,中国70%的出口是那些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攻击的产品。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威尔·马丁说,在今后10到15年内,中国很有可能仍因一些高度歧视性的非市场供应和对中国产品实行非市场待遇而受到反倾销措施的攻击。难怪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呼吁,国际贸易中要慎用反倾销等非关税的保护手段,否则即使实现了全球贸易零关税也无济于事。

  4、世界工厂

  一年来,“世界工厂”既是被人们提及次数相当多的词,也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词。

  首先,对什么叫世界工厂,以及不同定义下中国能不能称为世界工厂全无定论。持乐观态度的人列出中国一系列产品占全球产量的份额来证明,比如空调占1/4,彩电占1/4,冰箱占1/5等等。但这一简单的统计究竟有多大实际意义不得而知;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我们现在充其量只能说是在某些产品上成为了“世界车间”,与“世界工厂”是两回事,盲目乐观会误导公众。

  而与此同时,某些周边国家正有一股“中国威胁论”在迎合着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乐观论调。认为是中国人抢走了他们本国人的就业机会。

  倘若是狮子,夸耀自己强大并无不可;如果是羊,就得想想再说了。

  5、中国制造

  人们并不注意“中国制造”与“世界工厂”之间区别何在,说实话,如果不是非要区别不可,二者也确实不好区别。

  不妨认为“世界工厂”多是从跨国公司在全球安排其价值增值链环节的产物,而“中国制造”则是我们自身在国际竞争中战略地位的选择。

  大凡在国外逛过街的人,看着零零总总的标明“中国制造”的商品,都不能不惊叹于“中国制造”的“威力”,但高兴之余也会有遗憾:毕竟“中国制造”的商品都是一些价格低廉,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小商品,间或有些更值得骄傲的东西,仔细一看,还是贴牌生产的。

  从这意义上说,“中国制造”也远远不能等于“中国威胁”。

  6、跨国公司

  早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很久,“跨国公司”就是个流行词汇了。加入WTO令这个词汇出现频度大大增加。

  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的统计结果说,目前全球有跨国公司65000家,这些跨国公司拥有85万个国外子公司。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创造了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1%以及全球出口额的1/3。

  说跨国公司“富可敌国”并不过分。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8月12日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前100大经济体中有29个是跨国企业。埃克森美孚以630亿美元的增加值排名全球第45大经济实体,排名高于巴基斯坦国。

  对我们而言,跨国公司是国际化的使者,是我们入世后需要更加重视并善待的对象。说善待,因为它们对中国经济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说重视,因为它们是中国企业学习、合作的对象,也是竞争对手。

  7、对标

  自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几年前作出决定,不再以行政命令扶持和发展大企业集团以来,从没有什么事像“对标”一样引起政府和大企业之间如此密切的联动。

  在中国政府紧锣密鼓加入世贸组织之际,中国几个大企业的“对标”工作也在以相同的节奏进行着:中海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等在国内颇具实力的公司纷纷在国际上选定自己学习或赶超的目标,在非常具体的量化指标上比较双方的差别,依此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

  事实上,即便中国没有加入世贸组织,“对标”不仅在跨国公司之间,在国内企业之间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说白了,就是找榜样、比差距。

  但在政府提倡和帮助下,中国企业如此大规模、细致化地“对标”,在入世前恐怕还真想象不到。

  8、竞争力

  与其他概念一样,在加入WTO前,“竞争力”也不是个陌生的词汇。但肯定是加入WTO让这个词变得更加流行,也更加富有国际化内涵。事实上,现在企业已经不习惯单用“竞争力”三个字,而要在其前面加上“国际”二字了。

  但“国际”两个字不是好加的,一旦放在国际环境中,我们就很容易发现,那些在国内已经很具竞争力的企业在跨国公司面前,不过是个“小不点”。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张旭之,花了多年心血完成了一个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按他的说法,中国一些优秀企业即使在总量指标上堪与跨国公司相提并论,但一具体到人均指标,便再无底气。

  正如专家所言,廉价劳动力是国家的优势,但不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并不是一回事。

  9、跨国购并

  用国际化的语汇与眼光看直接投资,就不能不说到“跨国购并”。而这两年,“跨国购并”成了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词:

  1990年代后半期,全球跨国投资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跨国购并大幅度增加。而2001年全球跨国投资流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也是跨国购并急剧减少。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字,2002年1-7月,全球跨国并购的数量同比减少了40%。

  而在这样大背下,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不降反升。有人说,这是中国投资环境好;更有人分析,这正是因为中国一向不以购并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方式。

  有专家说,现在跨国公司在中国购并企业,一缺法律法规,二缺被购并主体,三缺市场环境。真不知道不缺什么。换句话说,这些条件都有了,跨国公司会不会积极还未可知。

  10、本土化

  尽管日本人不说“本土化”,而说“现地化”,但日本企业却是一年以来本土化的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加入WTO前后,跨国公司们的“本土化”概念早就超出人们惯常的理解——正如对“世界工厂”的深入理解那样——绝不仅仅停留在生产本土化方面了,人才、管理、研发、采购、公关、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本土化正层层跟进。值得一提的是跨国公司在华的“伞形公司”职能的变化对其本土化进程的推动。还有,随着中国加入WTO所承诺的跨国公司分销权的放开,这一领域的本土化工作也势在必行。

  至此,我们看到有意思的一点:只要中国政府充分放手让跨国公司去做,本土化就是它们的必然取向。(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陈墨)


 
编辑:张明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