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台湾频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华声视点》文章:“三通”大势所趋 临界突破

2002年12月10日 10:36

  (声明:刊用《华声视点》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华声视点》。)

  近来,“三通”概念股在台湾股市受到热烈追捧,股价大幅增长。一个月内,该类股票平均涨幅比大盘同期涨幅高出二成三。与此同时,大陆深沪股市的“三通”类股票也不甘落后,表现异常活跃。

  支撑这种飙涨走势的主要利好因素先后有台湾知名人士章孝严提出的大陆台商春节、清明、中秋三节“包机”返台设想;10月30日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李维一有关两岸“三通”的表态以及11月8日中共16大上江泽民报告中有关台湾问题的表述。

  一时间,“三通”话题再次成为两岸互动的焦点话题,“三通”字眼频繁跃入人们的视野。许多人不断发问,“三通”之舟何时能扬帆起航。

  恨不得下个月就“三通”

  台湾著名企业家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统一集团总裁高清愿和台积电总裁张忠谋是台商直接投资大陆的践行者和两岸“三通”的疾呼者,常受台湾当局的压制。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强调,目前是谈“三通”的最佳时机,机不可失。他警告,台湾厂商若在未来五年内不去大陆,未来就不用去了,但两岸若不“三通”,三年内台商将失去在大陆发展的优势。他表示,“恨不得下个月就‘三通’”。他并指出当局反对“三通”是对台商的打击,“三通”是台湾的需求而不是大陆的需求。

  多年来,王永庆始终积极倡导两岸早日实现“三通”,曾于前年发表了长达四万多字的“万言书”,促当局开放台商直接投资大陆,开放“三通”。与他不同的是,他的弟弟、台塑集团总经理王永在原本反对“三通”,但两次考察大陆后,讶异于大陆巨大变化,观念产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同样多年疾呼两岸“三通”的高清愿则说,“现在问企业,一百个企业会有一百个老板希望尽快‘三通’。”高清愿说,两岸赶快“三通”是救台湾企业、强化竞争力的最好方法,因为只有“三通”才能降低营运成本。

  去年以来,台湾“晶圆双雄”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和联电董事长曹兴诚多次呼吁台湾当局开放8寸晶圆厂到大陆投资。他们曾不约而同地指出,暂处世界领先地位的台湾晶圆产业如果不到大陆发展,5到10年之后就会被取代。

  王永庆和高清愿都曾表示,有机会好好谈“三通”,一定会全力以赴,他们愿意担任两岸“三通”的推手。

   “三通”与“煮青蛙”

  不通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台湾声宝集团总裁陈盛沺曾为两岸“三通”算了一个细帐:去年有四百万人次往来于台海两岸,每次在香港转机耗费两个小时,如果只算花在香港的转机费用,每人一万元的话,一共就是四百亿新台币。时间的耗费一共是八百万小时,就算每小时值一千台币,合计又是八十亿台币。要是再加上商机的流失,那么几百亿台币岂不就这么付之东流了。

  台湾“电电公会”也评估过,如果两岸正式“三通”,每年都能省下五百亿以上的“冤枉钱”。目前从台湾到上海需要从香港转机,单趟飞行时间至少四小时,如果两岸“三通”,从台湾飞上海只要两小时,再算算交通成本,从1987年到2000年,台湾经由香港到大陆有将近1800万人次,以台湾香港来回机票的票面价一万三来算,14年就花了2300亿的“冤枉钱”。

  众多台商谈到“三通”常比之为著名的“煮青蛙”实验:将青蛙放入热水中,青蛙会立刻跳起来,若将青蛙放入冷水中逐渐煮沸,青蛙却毫无感觉;当局如果再不思考“三通”问题,台湾会像被煮熟的青蛙,竞争力逐渐消失仍不自知。

  台湾舆论针对台湾当局最近的“三通不是万灵丹”论调,舆论指出,“三通”纵然不是万能,但不“三通”却必定使得台湾很多事都做不成。由于不“三通”,戴尔公司等在岛内投资的外商在批评台湾当局的同时,也将地区总部迁移到香港等地。在台湾岛内,国民党、亲民党等多次组成“三通”访问团,到大陆交换意见。期待“三通”,华航、长荣等许多台湾海、空航运业者已在大陆设立据点。

  “三通”对两岸经济都有很大的益处,其中对台湾影响尤大。目前大陆拥有5万多家台湾厂商和300多亿美元的台资。迄今为止,台海贸易规模累计达到近3000亿美元,台湾民众赴大陆已超过2400万人次。自去年11月起,祖国大陆已跃居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三通”不通,不仅民众多耗钱费时,岛内产业也被严重拖累。

   无涉政治“三通”

  事实上,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三通”的轮廓已逐渐浮现。经过两岸有关行业和业者的多次沟通,两岸直接通邮通电、实现海上直航没有任何技术困难,两岸空中直航的条件也已具备,两岸经贸往来也完全可以直接双向、“化暗为明”。

  二十多年来,祖国大陆本着“一个中国、直接双向、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以极大的诚意为实现两岸“三通”采取务实做法。大陆的主张是,只要把“三通”看作一国内部事务,就可通过民间协商尽快通起来,可以参照港台、澳台航线模式。今年10月30日,国台办即指出,大陆对实现“三通”的基本立场已多次公开反复说明过。“三通”是经济问题,不应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三通”技术性、业务性商谈中可以不涉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但也绝不能把两岸“三通”说成是“国与国”之间的“三通”。只要做到这一点,双方就可通过民间协商,使用两岸注册的船舶和飞机,进港时挂公司旗或标志旗,就可尽快通起来。

  “三通”至今不能实现的根本症结是台湾当局一再以“安全”、“尊严”为借口,把“三通”作为政治筹码,为“三通”设置了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当然在客观形势的逼迫及各方的压力下,台当局做了一些有限度的开放,如两岸货物定点直航等。

  2000年陈水扁就职后在“三通”问题上作了一些姿态。但两年过去,两岸“三通”仍无法实现。台湾当局去年初开放金门、马祖与福州、厦门间的货物及人员直接往来,同时禁止金马作为海峡两岸间货物与人员往来的中转地,实际上这是拖延“三通”的权益之计。

  为了对抗“三通”,台湾当局的论调甚至十分可笑:两岸直航会造成“木马屠城”,“共军将循S形线路躲在民用飞机、轮船后攻台”;刻意要把“三通”泛政治化,坚持要将之定位为“国际航线”。台湾很多学者批驳其为无稽之谈。

  主张“三通”历来为台湾在野党的政治资源之一。要抢占制高点,取得今后台湾选战中的优势,民进党必须改变策略,主动正面处理“三通”议题,以利强化其在今后选举中的态势。否则,时间拖得越久,“三通”将成民进党当局的“致命毒药”。

  资料:何谓“三通”

  “三通”是台湾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商、通航”的简称。国共内战结束后,两岸形成长达30年的军事对峙,往来中断。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三通”主张,之后的20多年里,在各方努力下,两岸逐渐实现了间接“三通”,但实现全面直接“三通”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在两岸直接“三通”中,通商是最主要内容,通航是两岸往来的最关键手段,而相对地通邮则居于辅助地位,两岸邮政部门在九十年代初期即已通过香港,实现了信件和电话通话的对接。

  1988年后,由于两岸经济型态呈现互补,加上台湾当局倡导电子产业,逼迫岛内大量劳力密集型产业通过第三地转投资大陆。因此在前十七年,岛内两岸直接“三通”的呼声不断高涨,并与反对声大致旗鼓相当。

  1996年后,两岸经济成长开始出现彼消此长的趋势,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大陆经济在全球一片消退声中一枝独秀,而台湾经济呈严重颓势,甚至出现负增长,失业大增。台湾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台湾的前途在大陆,而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则是台湾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于是,以高科技、大企业为主的新一波台商大陆投资热再次兴起,各种民调也显示“三通”成为压倒多数的台湾主流民意。

  文章来源:《华声视点》

  原标题:“三通”:大势所趋 临界突破

  作者:黄少华


 
相关专题:两岸春节包机直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