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2月06日星期五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台湾频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岛内学者看选战:台湾"黑金政治风波"接踵而至

2002年12月06日 14:16

  中新网12月6日电 对于明日的台北与高雄两市“市长”选战,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石之瑜在香港媒体上发表文章,指台湾两市选举情况实为“黑金政治”现象显现。

  石之瑜称,台北与高雄两市“市长”选举,受到各界瞩目,除了是因为胜负本身具有浓厚的“政治意义”之外,同时也因为此一选举对于2004年的“总统大选”有所启发。

  此外,选战倒数两周内的发展,又为选后的局势增添几分扑朔迷离。主要在于选前各种动员与负面宣传,先是造成李登辉与陈水扁之间的势力竞逐,又扯出跨党派的高层人士共同牵涉于金融土地开发弊案,这些弊案势将成为选后政治角力延续的焦点。

  精彩选战始于农渔民抗议

  本次“市长”选举之选情原本单纯,现任台北“市长”马英九与高雄“市长”谢长廷稳居领先地位。陈水扁在辅选民进党候选人李应元时,指马英九是“香港脚,走香港路”,于是掀起第一波高潮。之后他连续将选战提升至“国家认同”层次,虽然造成人心不安与民调上的反弹,并引起诸多批评,但对于政坛已有局势并无产生剧烈影响。

  而真正精彩的选战始于陈水扁收回贴红标签的战术之后。

  导火线在于来自民进党传统“票仓”的农渔民,抗议民进党政府的农渔会信用部政策。这项政策的内容妥适与否争论固多,但引起麻烦的主要是“财政部”的疏通手段“粗糙”。

  适逢泛蓝军在高雄的整合出现新机,由国民党提名的黄俊英在民意调查上明显超前于另外两位挑战者(亲民党支持的张博雅及独立参选人施明德)。由于泛蓝军选民施加极大的压力,使得亲民党不得不在选前两周“放风”,并在选前10天正式表态支持黄俊英,一时之间,黄俊英的声势“扶摇直上”,近逼谢长廷,导致民进党高层全面南下辅选谢营。

  泛蓝军在整合过程中“默契十足”地借用农渔民大游行批评民进党高层“治台无能”,并号召市民借北高两市“市长”选举,表达对民进党的不信任投票。这些诉求的结果,果然稳定马英九在台北的领先,更有助于黄俊英吸引游离票。

  面临不信任投票的民进党当局,此刻伸出铁腕,拘捕李登辉“贴身”财务核心刘泰英,调查他可能涉入之金融弊案,一以展现当局的“清廉形象”,二以提醒民众,莫由国民党“主政”下的“黑金政治复辟”,三以牵制李登辉,使免于对陈水扁治台形象再有“伤害”。

  反弹的国民党立即扩大案情发展,故意将谢长廷、李应元及所谓高层人士一并网尽,大有“玉石俱焚之势”。这些案件如同潘朵拉的盒子被打开,将成为2004年“总统大选”之前各方攻防的重要焦点,而陈水扁居于优势地位,掌握最多弊案资讯,也形成对李登辉与泛蓝军高层的牵制。

  泛蓝整合民进党还击

  选情稳定的台北市在一连串的风波之中,逐渐淡出焦点,“国家认同”问题似乎也烟消云散。在最后几天里,马英九的努力重点放在催票,希望选民不要以为稳赢而疏忽,而李应元的重点仅止于固守民进党的基本盘,希望不要被攻破35%的门槛,倘能取得45%的选票则可视为大胜。

  剩下高雄市选民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诡谲之中徘徊挣扎。不论谢长廷胜选与否,泛蓝军整合之势渐成,恐怕民进党高层主导的查案风波会接踵而至抗衡。


 
编辑:秦欣

相关报道:台湾媒体看选战:弃保效应发酵纷纷同室操戈 (2002-12-05 10:11:36)
          高雄百姓看选战:不管谁胜只盼两岸关系继续发展 (2002-12-05 08:49:15)
相关专题:2002台北高雄选战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