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2月05日星期四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新快报:拯救CBA

2002年12月05日 10:53

  CBA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在繁华和喧闹背后,危险正在潜伏。

  三大中锋的离去,也带走了无数球迷的眼球。在这个眼球就是经济的年代,缺少了票房号召力,就等于把钞票拱手让出。尽管我们津津乐道于三大中锋,尤其是姚明的威风。但是不可否认,正是CBA这七年来全力培育的三大中锋成为了CBA票房的保证,成就了一笔不可低估的无形资产。如今三人的离去等于抽走了CBA的脊梁。

  中国篮球经过了7年的CBA联赛,苦练了一回内功,也培养出了精英,但是这样辛勤的劳作,却在世界上得不到回报。男篮世锦赛上让人羞愧的表演,亚运会上几如国耻一般的败北。2002年的中国篮球有着和世界杯上男足丑陋表现相近的遭遇。看看甲A赛场空荡荡的看台,也许CBA联赛也不会高兴到哪儿去。

  对中国篮球有充分认识的人都不会对今年的CBA感到乐观。悲观的论调不仅仅是对CBA球市的悲观,更是对CBA未来发展的忧虑。如今的CBA几乎可以和甲A联赛并驾齐驱了,尤其是在电视转播收视方面,CBA已经是国内第一了。而越来越多的商家也看好CBA存在的商业价值。但是和越来越趋向于市场运作的联赛机制相比,我们的俱乐部机制却全然没有改变的迹象。众多的俱乐部都是体工队的简单转制,赞助单位投钱。球队的人事制度、所有权等等问题非常模糊。随着市场的不断进入,这些方面同样需要不断跟进。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拯救CBA!这样的提法也许严重了,但是不变,CBA何以谋生?

  -海澄


 
编辑:宋方灿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