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十二月四日电(记者 陈国明)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农民不仅解决了米袋子问题,而且腰包也鼓了起来。
改革开放后,在政府各项政策的鼓励下,使福建农民有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一部分农民敢于吃螃蟹,勇于闯荡商海,创办企业,走出国门打工、创业,一批营销大军走南闯北,把福建的企业产品推向全国各地,在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
据统计,至目前止,福建省约有四百六十五万农民外出打工,平均一户就有近一人。著名侨乡福清市人口有一百二十万,仅出国打工的人就有十八万之多,每年寄回家乡的钱超过一百亿元人民币。
福建省农业结构调整抓得早、抓得好,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从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提出大念“山海经”开始,之后历任省委书记和省长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山地农业综合开发潮造就了经济作物迅猛发展的局面,显示了福建省农业含金量高的特点。现在,该省许多类型的经济作物如茶叶、食用菌、蔬菜、水果等,不仅拥有自己的品牌,而且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引进台资,发展闽台农业合作,也是农民腰包鼓起来的原因之一。据统计,福建省现在共有涉农台资企业一千四百多家,合同台资达十七亿美元,实际到资达四点五亿美元。闽台农业合作不仅改变了福建省的农业结构,而且使许多农民获得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福建省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造就了全省五百五十万人在乡镇企业就业,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此外,福建省积极推广税费改革,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为此,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农业贡献功不可没。而农民收入的增长为农村稳定、国民经济提供了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