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2月03日星期二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种子将登上国际空间站 专家称是双赢合作

2002年12月03日 09:23

  中新网12月3日电 一批来自中国的水稻种子明年将首次登上国际空间站进行实验。

  来自北京青年报今天的报道说,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在进行一项空间育种课题,将利用国际空间站的俄国舱,搭载约一公斤的水稻种子,在太空进行为期半年的试验。

  据悉,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利用国际空间站做试验。这些种子将被装在一个特殊装置里,在国际空间站内放置半年左右,观察其在微重力和重粒子的太空环境影响下性状是否发生改变,为今后水稻品种改良积累经验。

  哈尔滨工业大学课题组一位老师介绍,该课题组曾多次利用中国的返回式卫星乃至“神舟”号飞船,搭载水稻、玉米和花卉种子进入太空进行试验,但由于返回式卫星一般只能在太空停留二三十天,而“神舟”号飞船停留时间只有七八天左右,有限的实验时间,影响了实验的效果。

  他认为,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空间站的情况下,利用国际空间站进行空间育种实验或者其它实验,可以“提前很多年”获得较为理想的实验效果,无疑是“借鸡生蛋”的好事。

  同时,对于国际空间站而言,沉重的财务负担已使它多多少少放下了架子,为收回巨额投资,参与建造的各国不得不主动寻找客户。

  据了解,迄今为止,为建造国际空间站各国已支出400亿美元。而更大的费用支出还在后头,初步估算,空间站今后10—15年的运作期间,航天飞机需要飞行60多次,每次飞行成本为4亿美元,共需250亿美元。加上空间站管理成本另需400亿美元,总共成本要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2/3尚待支付。而美国国家航天局2003财年的整个预算才只有150亿美元。难怪美国有人称,国际空间站已成为美国沉重的包袱。

  据中国航天界权威人士透露,为尽量收回巨额投资,欧盟、日本和加拿大都先后私下向中国表达了希望中国的科研机构租用国际空间站的意向。

  专家认为,这次中国科学家利用国际空间站进行空间育种试验,以及日后它对中国其它科研机构的带动作用,对亟待收回投资的国际空间站,无疑也是一种“救市”的行为。

  “中国种子搭上国际空间站,无疑是一种双赢合作。”一位权威航天专家这样说。(曾伟)


 
编辑:李艳敏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