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日电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资源的数量,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升学竞争激烈,择校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21世纪教育论坛暨中国民办教育高峰会上,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的上述观点,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以及企业界人士的认同。
中国青年报今天报道说,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的差距,成为本届论坛与会代表的一致呼声。
据统计,目前全国拥有普通中小学加上幼儿园、普通高校、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总数为70多万所,其中,民办学校才5万多所,所占比例仅为7%。在普通学校和成人学校二者相加约130多万所中,民办学校仅占3.5%,远远低于世界许多国家私立学校在整个学校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懋元认为,我国要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不能完全只靠公立学校,公立学校也承受不起。
潘懋元说,高等教育是否大众化主要看两个支柱: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两个支柱都落到了民办高等学校的肩上,所以“我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始终充满信心”。
对于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经费缺口巨大,尤其是教育经费内部配置极不合理的现状,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直言其弊端。他说,在国外,高校的80%以上是民办学校,而我国80%以上却是公办学校。这既占用了大量的教育经费,又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以江苏为例,2001年的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60亿元,其中高等教育就占去了60多亿元。
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提出要确立“教育民营”的理念。即由“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向“教育民营”转变,以及在此基础上重新考虑和设计鼓励“教育民营”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在这一制度设计中,政府应该逐步全面退出教育活动的微观领域,在积极鼓励民间投资教育的同时,把公办学校也全部交由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去经营。吴华说,毫无疑问,只要实现了普遍的“教育民营”,市场竞争的力量就一定会使服务价格恢复到合理的水平。
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在合理配置资源上进行教育分层的必要性。
樊纲说,一年来,中国已经开始得益于全球化进程,国家出口、外贸和外汇储备等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未来几年,我国至少还有3亿农民最终要转移出农村,也就是说,城市至少要为其创造出3亿个就业机会。在公共教育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民办教育必须满足这部分人群就业前培训的需要。这就是未来中国经济走向与民办教育发展前景的关系。(张双武)